随后,孔希学挥了挥手,神色疲惫却又强打起精神,“天色已晚,大家都回去好好休息,明日以最好的状态应对。”
“待明日从校场回来,就联络那些文臣学子。”
众人纷纷起身作揖,依次退出房间。
待众人离去,孔希学独自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夜色,心中暗暗思索着明日校场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
他深知,自己作为儒家势力的代表,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李奥看着画面,一脸不屑,“这些人,满脑子都是自己的利益,哪还有心思为国家社稷着想。”
“难怪历史上洪武时期和永乐时期官员还都清廉点,毕竟他俩是真的杀人,手段够狠,能震慑住。可之后的你们也知道,啧啧~”
说着,他笑看着宋濂和刘伯温,眼里带着一丝调侃。
宋濂的脸色瞬间涨得通红,作为公认的大儒,一生都致力于传承儒家思想、弘扬道德规范,听到这般对官场风气的评判,而且还当着皇帝的面,只觉尴尬不已。
他张了张嘴,想要辩解几句,此刻却又觉得此刻任何言语都显得苍白无力。
刘伯温也微微皱眉,他智谋超群,在朝堂上历经风雨,却也因出身儒家,被这话刺得有些不自在。
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如今这些儒士的行径,实在是与儒家的理想背道而驰。
朱元璋瞧着两人的神色,脸上挂着意味深长的笑容,那笑容里既有对李奥直言的认可,又有对宋濂和刘伯温的审视。
“小李这话说得虽有些刺耳,但也戳中了些要害。”
他目光在两人身上游移,“你俩都是儒家出身,在这官场摸爬滚打多年,对这些儒士的做派和想法,想必心里有数,不妨说说,他们怎么就成了这般模样?”
这看似随意的一问,让宋濂和刘伯温不得不认真思考如何作答。
宋濂神色略显尴尬,“陛下,此事说来话长。”
“自宋元时期起,官场风气就逐渐受到不良影响。”
“在科举选拔过程中,部分人已然将儒家学问视为谋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而非践行修身济世理想的正道。”
“发展至今,此风愈演愈烈,不少儒士一心只念着家族的荣华富贵,早已将儒家的根本教义抛诸脑后。”
“就拿孔希学来说,孔家作为儒家正统的代表,在科举体系与官场关系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长久以来,孔家凭借着儒家的声望,在各朝各代都获得了诸多利益与特权。”
“如此一来,众多儒士便觉得,只要效仿孔家的如此,利用这种旧有的格局秩序,便能让自己的家族获取功名利禄,并实现长久传承。”
刘伯温接着补充道,“陛下,宋元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许多文人儒士为求自保,不得不依附权贵,逐渐形成了以家族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观。”
“这种观念代代相传,到了现在,在面对改革冲击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不是国家的长远发展。”
“孔希学身为衍圣公,不仅没有积极引导儒士们顺应时代变革,反而坚守着家族既得利益,抗拒改革。”
“他的这种态度,无疑向其他儒士传递了一种错误信号,让他们误以为维护孔家利益,便是维护整个儒家的利益,进而也是维护自己家族的利益。”
“所以在此次改革中,诸多儒士便盲目跟随孔希学,全然不顾改革对国家的积极意义。”
朱元璋微微点头,神色愈发凝重,眼中满是不屑。
“你们说的这些,咱心里也清楚。”
“自赵匡胤之后,从赵光义开始,就奉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这可倒好,生生把这些人给惯大了。”
“为了稳固自家统治,赵氏朝廷给了士大夫过多的特权与优渥待遇,官场风气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变了味儿。”
“官员们不再一门心思放在为国为民上,反而整天琢磨着如何钻营权力、聚敛财富,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的风气愈发猖獗。”
“之后的元朝,那些政策更是让这些人急速膨胀。”
“蒙古贵族为了统治中原,任用大量儒士为官,却又缺乏有效的监管与制衡。”
“那些儒士们趁机疯狂敛财,大肆兼并土地,全然不顾百姓死活。”
“还搞出什么四等人制,使得矛盾日益尖锐。”
“可即便如此,这些儒士们依旧只想着维护自身特权,根本不管国家的兴衰存亡。”
正说着,李奥刚剥好一个橘子,正要往嘴里送,就被朱元璋一把抢过。
“你再剥一个,咱明天请你吃咱妹子亲手做的烧鹅。”
朱元璋把橘子掰成几瓣,丢了一瓣进嘴里,一边嚼一边继续道,“伯温,宋学士,你们说说,咱把那些老儒士都打发到偏远之地去,你们可还有不满?”
“至于孔家,咱还是原来的打算。”
刘伯温微微叹了口气,“陛下此举,实乃高明。”
“这些老儒士,长期养尊处优,已然忘却了民间疾苦与儒家经世致用的根本。”
“前往偏远之地,于他们而言,既是磨炼,也是一个重新审视自身与改革的契机。”
“臣只盼他们能在这过程中,体悟陛下的良苦用心,明白改革是为了天下苍生,而非一己之私。”
宋濂神色凝重且带着几分忧虑,“陛下,虽说将他们派往偏远之地是个良策,但毕竟这些儒士在士林根基深厚,门生故吏众多。”
“他们若是远行,难免会有人在背后议论纷纷,毕竟当地的教育肯定会有所影响。”
“即使臣现在培养了一些能顶替他们的学子,可终究太少,难以填补他们离去后留下的空缺啊。”
朱元璋看着李奥嗑瓜子,也想吃,对徐达道“天德,给咱剥点瓜子,咱明天也让你来吃烧鹅。”
“是,陛下。”
徐达赶忙拿起瓜子细心剥起来。
随后才看向宋濂,“你说的确实在理,咱也没打算一下子把所有儒士都派出去,主要针对的是那些在地方影响力大,且带头反对改革最为激烈的家伙。”
“先把他们这股领头的歪风给刹住,其他人自然就会有所忌惮。”
“咱也早让小牛在现代买了两个小型的煤炭发电厂和水泥厂,已经开始拆解,慢慢往咱大明送了。”
“届时,用这些新奇玩意儿吸引百姓的注意力,就算那些儒士离开后有人议论,也会被这些新鲜事物吸引过去,不再关注那些无关紧要的事儿。”
宋濂和刘伯温不禁略有诧异,两人对视了一眼。
毕竟宋濂最近一门心思都放在教学子上,而刘伯温则一直与商人磋商各种事宜,对这件事都未曾听闻。
刘伯温率先反应过来,赞叹道,“陛下此计甚妙。”
“有了这些新兴产业,不仅能带动经济发展,改善百姓生活,还能转移民众的注意力,让改革在相对平稳的环境中推进。”
宋濂微微皱眉,“陛下,臣培养的那些学子,数量上怕是远远不够用啊……”
朱元璋接过徐达递来的瓜子,“放心,老二夫妇届时会亲自去主持事务,他那里还能抽调不少人去新的厂子帮忙。”
“同时,那些老东西怕是也隐匿了不少人口,咱还要靠这厂子把那些人口都引出来。”
“新厂子给出丰厚的待遇,好吃好喝还能拿工钱,那些被隐匿的人口为了过上好日子,肯定会心动。”
“只要他们露面,咱们就能登记造册,纳入官府管辖。”
李奥吐着瓜子皮道“大叔,一个东西你到底想引出多少东西啊,难怪都说你的心思深呢。”
朱元璋听了李奥的话,哈哈一笑,拍了拍他的肩膀,“小李啊,这改革就像下棋,每一步都得算计好,一子落而满盘活。”
“这些隐匿人口,既是那些老东西的私产,也是咱们大明发展的潜在力量。”
“把他们引出来,既能削弱反对势力,又能壮大咱们自己,何乐而不为?”
宋濂满脸钦佩,赞叹道,“陛下这招实在是高!那些儒士和地方豪强隐匿人口,本就是为了扩充自家势力、逃避赋税。”
刘伯温皱眉,神色凝重,“陛下,为了确保顺利引出隐匿人口,怕需要安排锦衣卫暗中保护前来应聘的人。”
“毕竟,就算那些儒士离开后,有些隐匿人口不再受他们威胁,但还有地方豪强在从中作梗。”
“这些豪强势力盘根错节,手段狠辣,不可不防。”
李奥不以为然道,“直接让人拿喇叭在招聘工人的地方喊‘官府全力护佑,安心前来应聘’之类的话语,难道还有人敢光明正大的阻拦不成?”
“要是真有人这么做,那怕不是与谋反无异了。”
徐徐达还在给朱元璋剥着瓜子,闻言抬起头来,对李奥道,“小李啊,你可别小瞧了那些地方豪强。”
“他们和现代的黑社会没啥区别,暗中恐吓、设陷阱之类的下作手段,他们可都是老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