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原本虽知陛下支持改革派,心中多有忧虑,可如今见陛下做出让孔家代表大明出使四方这一决策,便觉得陛下对儒学还是极其重视的,心中的担忧顿时消散了不少。
江西来的微胖儒士轻轻碰了碰一旁的同乡,眼睛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小声嘀咕道。
“陛下既然这般看重孔家,看重儒学,那等会儿衍圣公带头反对改革,陛下就算不马上应允,也得慎重考虑了。”
他心里盘算着,觉得这局势似乎开始朝着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
而负责编撰《洪武大典》的李善长也是脑袋懵懵的,手里下意识地攥紧了笏板,心中暗自思忖。
“难道陛下没看出如此做会让孔家以后权势滔天?难道陛下为了改革,不惜让孔家崛起么?”
李善长越想越觉得此事不妥,立刻站出来,微微躬身,急切道,“陛下,前往四周国家宣扬国威、传播文化,如此重大之使命,是否可由诸位亲王担此重任?”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希望能借此提醒陛下重新考量。
此时,一众没去过现代的武将,也同样想到了李善长所担忧的事情,他们面面相觑,眼神中满是疑惑与不安,最后纷纷将目光投向徐达。
徐达出列,对着李善长抱拳行礼,“韩国公,此言差矣。”
“诸位亲王如今尚未就藩,还未真正在封地扎根,承担藩王应尽之责。”
“此时让他们远离朝堂,远赴异国宣扬国威、传播文化,一来会打乱皇室培养亲王的既定规划,二来朝堂政务繁杂,亲王们若此时抽身,恐对诸多事务的推进产生阻碍。”
说罢,徐达转身面向朱元璋,“陛下,衍圣公乃儒家正统传人,孔家一族对儒家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举世无双。”
“由他们带领饱学之士前往四周国家,既能将我大明的文化精髓毫无保留地传播出去,又能展现我朝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这不仅是对儒家文化的弘扬,更是对我大明国威的有力彰显。”
“相信衍圣公定能不辱使命,为我大明在四方诸国树立崇高的威望。”
朝堂上的武将们纷纷瞪大眼睛看着徐达,眼神中满是震惊与不解。
王弼更是忍不住,凑到蓝玉身边,压低声音,语气中带着一丝愤慨,“魏国公疯了么?”
“咱们武将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抛头颅洒热血,为的就是给大明开疆拓土,宣扬国威。”
“如今却让这些整日舞文弄墨的人去干这事儿,往后论功行赏,还有咱们什么事儿?”
蓝玉轻捶一下王弼,低声斥道,“回去站好,陛下的安排咱们只要听着,支持就行,其他咱们什么也别管。”
“陛下与魏国公都如此决策,必然有深意,轮不到你我在这里胡乱猜测。”
朱元璋坐在龙椅之上,将这一切尽收眼底,“魏国公所言有理。”
“此次宣扬国威、传播文化,意义重大,由孔家牵头最为合适。”
“他们对儒家文化的精通,能更好地将我大明的文化底蕴展现给四方诸国。”
“至于诸位亲王,他们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如何治理封地,为大明的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待他们日后治理好封地后,再由亲王前去宣扬国威,拓展我大明的影响力,也不迟。”
孔希学心中满是激动与自豪,再次叩谢,“陛下圣明,臣定不辱使命!”
“必将倾尽全力,带领孔家及天下饱学之士,让我大明文化在四方绽放光彩,扬我国威于四海!”
此言一出,那些一同前来的儒士与文臣们也纷纷回过神来,旋即整齐划一地跪地,高声呼喊:“陛下圣明!”
他们心里清楚,孔家作为儒家代表,此番肩负如此重任,荣耀加身,往后儒家在朝堂的地位必将水涨船高。
而他们,作为儒学的追随者与传播者,自然也能跟着沾光,获得更多的利益与尊崇。
朱元璋抬手示意众人平身,目光缓缓扫过众人,眼神中带着一丝审视,问道,“诸位,你们此次一同前来,有何要事相商?”
此言一出,原本还带着些许嘈杂的朝堂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明白,正题终于来了。
那些儒士满心期待地看向孔希学,他们怀揣着对改革的不满与担忧,早已准备好慷慨陈词。
就等着孔希学率先呈上反对改革的奏疏,好一同附和,在朝堂上掀起声浪,说服陛下改变心意。
怎知,孔希学像是完全没看到众人的眼神暗示,神色如常,对朱元璋恭敬地躬身道。
“陛下,臣此番只是前来京师,是看看改革所带来的变化。”
“这些两日,臣走街串巷,亲眼目睹了市井间的烟火变迁,百姓生活虽有改变,但大体安稳。”
孔希学双手抱拳,高高举起,“您高瞻远瞩,推行改革,这是我大明之幸,百姓之福。”
“如今看来,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改革初见成效,未来更是不可限量。”
这话一出口,朝堂上瞬间炸开了锅。
那些原本期待孔希学反对改革的儒士和部分文臣,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期待转为难以置信,最后更是愤怒,又夹杂着一丝茫然。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孔希学竟会突然倒戈,说出这般支持改革的话。
李奥本喝着快乐水,差点被孔希学的这个转折喷牛晓乾脸上,被呛得直咳嗽。
“我尼玛,孔家这跪的速度也太快了吧。”
牛晓乾捂着嘴,不让自己笑出声,“咱们在历史书上看到的还真没错,孔家都是一球德行。”
“昨晚咱们还看着他,嚷嚷什么改革破坏祖宗礼制,今儿个吃下老朱的大饼,立马就变了嘴脸,真是不愧是孔家人。”
即使朱元璋他们一帮子去现代学习过的人,虽然早就知道孔家在历史上为求自保、贪图利益而见风使舵的丑样,可实打实看到这般场景,心中仍不免泛起一阵复杂的情绪。
朱元璋稳稳地坐在龙椅之上,将朝堂上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
他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他心里清楚,孔希学这一转变,正合了他的心意,也省了他不少麻烦。
那些老儒士们哪肯善罢甘休,见孔希学如此背叛,立刻群起而攻之。
陈老气得浑身发抖,颤颤巍巍地站了出来,声嘶力竭地吼道,“孔希学!你可扪心自问,自己究竟在做什么?”
“你贵为衍圣公,乃孔子之后,这传承儒家道统的千斤重担,都便落在你一人肩头。”
“可如今,你竟做出这般令人不齿的糊涂事!”
“科举改革,让儒家经典在科考中的权重被大幅削减,这是对儒家千年传承的亵渎!”
“还有那女子半边天的说法,更是荒诞至极!”
“你难道忘了孔夫子所说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吗?”
孔希学静静地听完陈老的指责,脸上波澜不惊,他向前一步,对着陈老恭恭敬敬地行了个大礼,这才直起身来。
不卑不亢道,“陈老,您的心情晚辈十分理解,可时代已然不同,我儒家之道也当与时俱进。”
“科举改革,削减儒家经典权重,并非是弃用儒家,而是为了培养出更全面的人才。”
“如今的大明,不仅要治理民生,还要应对四方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甚至是军事威胁。”
“只精通儒家经典,而不懂算术、律法、天文地理,又如何能在这些复杂的事务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至于‘女子半边天’这一说法,”
孔希学微微提高了音量,“绝非是对祖宗规矩的肆意违背,而是顺应天理人伦之举。”
“孔夫子虽有‘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之言,但也倡导‘有教无类’,此乃儒家教育理念之精髓。”
“女子同样有聪慧的头脑,有求知的渴望,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将她们拒之门外?”
“古往今来,女子展现出非凡才能的事例比比皆是。”
孔希学目光炯炯盯着陈老,“班昭续写《汉书》,以其卓越的学识与才华,为史学传承立下不朽功勋;花木兰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尽显女子的勇敢与担当。”
“如今,让女子参与科考,入朝为官,不过是让她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大明的繁荣贡献力量。”
“这与儒家的仁爱、平等理念并无冲突,反而是对儒家思想的进一步践行。”
陈老听着孔希学的话,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他张了张嘴,想要反驳,却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言辞,只能重重地哼了一声,气得身子都在微微颤抖。
留着山羊胡的中年儒士按捺不住,疾步上前,指向孔希学,大声斥道。
“孔希学,你休要在这里巧言令色,混淆视听!”
“就说前日我等观看的那场表演,简直是伤风败俗!”
“还引得百姓竞相围观,长此以往,势必会败坏社会风气,让我大明子民沉迷于享乐,忘却礼义廉耻,这难道也是你所谓的顺应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