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这几天都在一对一发微信信息邀约客户,是否要了解申报个税和个人养老金产品。但是收效甚微,没有什么人回复。她还是保持每天发几个不同的人。
正开着早会的时候,她发了个微信给到安徽的一个客户。那个客户过年前了解过年金险,当时有意向想给孩子投保。但是说老公不是太赞同。她只能用自己的钱偷偷存,不过还没那么快决定。
林丽一直在跟进这个客户。她是林丽大学同学的同事,是个90后。她还是比较理性的,问了很多专业的问题。现在的客户都能看得懂条款,她还问了下现金价值的问题。当时林丽给她发的是那种可以按需求领取的年金,最早第五年起就可以领取。
但是这个客户说她不想要这么早领取的,给孩子买的话,就是不希望太灵活,她还是倾向于增额终身寿险。林丽感觉她还是了解过一些 理财型的保险的。但是鉴于现在的经济环境,增额终身寿险的预定利率也在不断地下调。不需要太执着于增额终身寿险,因为一般十年交的保单要第十一年之后,现金价值才和所交的总保费持平。就是要耐得起寂寞,等待多年。
这个客户说可以的,她就不想这么快用这个钱。而且她希望未来要用钱的时候是一笔拿出来的。她也不在乎有没有分红,过程中是否方便领取。
林丽按照客户的偏好,给她选择了两款增额终身寿险的产品。一款是分红型的,一款是没有分红的,预定利率稍高一点。客户比较喜欢后者。当时感觉就可以马上签了,客户又转而说她还要对比一下其他的产品。
林丽也没有极力促成,她感觉客户还是比较谨慎的,不宜快速促成,免得适得其反。过年前夕,客户又再次和她沟通了这个方案。当时她说每年存2万,她有点压力大。林丽说可以选择按起步保费每年元起。客户说那可以。她还要看看,说到时候发投保资料给她。
这一步三回头,让林丽也没有抱希望。大年初四后,林丽一直在朋友圈发存压岁钱的广告。这个客户当时看到了信息后点了个赞,林丽就和她私聊,问她要不要给宝宝存一份呢?
这个客户说最近她公公住院了。他们过年都没有过好。林丽很同情地问,是什么病这么严重?她说:“癌症,而且是晚期了。我们几家兄弟姐妹过年轮流照顾。”
林丽安慰她几句,让她也注意休息。她意识到这个时候和客户谈保险不是好时机,先等等吧。
年后回来上班,林丽就给有孩子的客户们群发了他们一款很适合做小孩教育金的年金险。不过没有什么客户回复。
这时候公司开始热推个人养老金保险了。大家都忙着给客户发这个产品的推介。看着部门微信群里在发着贺报,她自己心里也是很焦虑。她感觉自己还没有看到谱。
这天早上林丽给一个客户发了续保提醒,是下个月到期,保费2000元出头。这个客户还是她初中的班长。这个班长看到微信信息后,回复她说,想了下,可能今年要退了。
林丽很诧异,都交了十一年了,还有九年就交完了。她就随口问了句:“你是给小朋友买了很多份保险吗?重疾险是可以叠加多份保额的,而且咬咬牙,九年就交完了。而且这个是终身保障的,保费没有多少。如果实在经济紧张,可以提前用保单现金价值贷款。\"
这个班长没有回复她。估计也在考虑吧。林丽发给了她操作现金价值贷款的路径,同时很爽快地发给了她退保的方式,告诉他要亲自去客服柜台操作退保。如果想要线下退保,需要等保单失效之后才可以。他也没有说什么。
这个事让林丽有些不爽,但是她也很释然。这么多年的保单,现在退肯定不划算。不过她对于保险观念不到位的客户,也不想花太多口舌。不然客户还以为你是为了赚他多少佣金,还劝阻他退保。反正把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至于听不听得进去,她也不能左右。
这个客户在南宁,这些年由于距离远,每年的服务也就是到了过年的时候,给他送上对联挂历,有过一年还给他们家定制了照片的挂历。
当年他提出要投保的时候,林丽正在医院住院。当时林丽在病床上给她打电话讲产品计划书,他很快就接受了林丽的建议,投保了一份终身重疾险加上一份年金险,各2000元左右。他很爽快地完成了投保。
但是投保不到两周,他就打电话来苛责,说他不停地接到林丽他们公司的旗下子公司的电话骚扰,不堪其烦,认为他的个人信息泄露了。
林丽说,他们作为保险代理人有义务帮客户保密信息,当然不会泄密。这个事情会帮忙查一下,而且她也会帮他在公司投诉的。
她安抚了好几句,才把客户安抚好。之后林丽也打了公司的客服热线投诉了这个情况。客服还理直气壮地说,直销和电销渠道有权查看公司的客户信息。林丽特别生气,说:“有本事你们自己去找客户啊,把别人的客户说成公司的客户,这么理直气壮,这就是明抢!现在客户投诉了,个人隐私泄密,你们看怎么处理?”
客服回复说他们禁止不了。林丽也让客户投诉客服热线,高兴也看不下去了,就在那里投诉。这件事之后,也发现很多业务员遇到类似的情况,都跟公司投诉了。大家认为公司这是自己家的人在家里抢吃,自己搞死自己。
他们营业区的经理也往上反馈,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反馈这个事情,而且他们公司旗下的银行也有抢寿险渠道客户的现象。大家都如惊弓之鸟,尽力保护自己的客户资源。林丽出单后就会告诉客户只要不是她本人找客户的,都有可能是骗子。让他们不要相信。
这样情况稍微有所好转。高兴认为林丽他们公司内部管理混乱,就像那种说“黑猫白猫,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本来他们代理人也可以在银行App上给客户预约办卡,现在大家都不太放心了,不敢上客户自己去,都会跟着客户一起过去办卡。这样他们可以盯着。有次,林丽陪着一个客户去办卡,她站在旁边等候,这时候,在自助服务终端机那里的大堂经理在引导客户输入她的工号。林丽就过去提醒说:“同事,这个客户是我客户,已经在系统预约过了,绑定过我的工号了。”这个客户经理有些尴尬,忙道歉。
高兴当时也在林丽这里预约办卡,他自己跑去科技园的一家网点,也是林丽他们公司旗下的。高兴当时在办卡的时候,那个客服人员也是指引他操作让她修改工号。高兴很坚决地告诉她:“我有客户经理,帮忙预约过了。”
那个客服人员就不好意思操作了。从那里出来后,高兴就直接打了林丽他们公司的客服热线投诉,公司说会把他的客户经理的关系归入林丽这里。高兴从这个事情里看出来他们的不同渠道之间的利益关系,为了抢客户有的人真的是不择手段。
那段时间,林丽感觉他们做保险代理人很没有地位,就是帮公司把客户拉过来的感觉。他们的合法权益并不能得到保证。不过她只能相信公司领导的话,会保护他们的权益。以后只要寿险渠道的业务员的客户在银行办的业务,都有佣金。
有个同事当时就遇到了一个事情,当时银行工作人员给她打电话说,她的一个客户想要买年金险,他们银行在录单的时候,系统提示这个客户是寿险渠道的客户,他们做不了保单。于是就只能联系原始的寿险业务员,让她帮忙客户录投保申请。
寿险业务员们听了这个案例,都精神大振,总算公平一些。不过林丽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案例。她的客户可能都没有在他们银行投保银保产品吧。她前期帮客户预约开卡的也不多。
十多年前寿险行情比较好,她一致认为寿险是主业,不太做其他的综合金融开拓。只是到了疫情的时候,发现很难和客户见面,而综合金融成交相对简单,都是线上分享链接过去,就可以成交获取佣金。从那时候开始,她才开始多一些做这方面的业务。
很多人在疫情的时候都是靠综合金融和副业养活的。慢慢的寿险业务进入了低迷期。很多人发现连出个2000元保费的保单都挺困难的。
以前大家还自认为做寿险业务员不会失业,这是份对社会有利的工作,每个家庭都需要。然而疫情也教会了大家更理性看待很多问题。疫情后,很多行业都不景气,最旱涝保收的,还是公务员、机关事业单位、老师等岗位。企业工作的人都挺惨的,要么就是减员增效,要么就是公司倒闭失业。
林丽在这样的环境里也感受到了寒冷。客户们经济不好了,自然她的业务也会受到影响。而且她自己收入下降后,她就开始有些后悔十几年前,为什么要从体制内离职出来。当时有个领导在她办理离职的时候,还劝她可以办理长期休病假,再不行就停薪留职。
她现在想想,那时候还是太年轻,而且对于体制内的工作没有看懂。现在看当年那些在里面拿三四千的人,也拿到一万左右的工资了,每天不忙,就在那里混着准备等退休了。
而她出来后,在外面东奔西走,就为了几两碎银,有的客户格局小的,还会觉得你的佣金是赚了她多少保费,还要求返佣,不答应就不在你这里投保。林丽对于这种客户,也不惯着,她就会说:“你可以去看看别的保险公司的产品。违规的事情我不做,我还是爱惜自己的羽毛的,不能因为返佣导致我的职业生涯被断送了。”
客户有的还会在那里讨价还价说:“你偷偷返的,我们双方不说,没有人知道。”林丽就淡然一笑,没有答应。她知道人性的弱点,一旦遇到利益冲突,最先被客户卖了的可能就是保险代理人。
也是她坚守住了底线,疫情后看到一些客户投诉业务员要退保,还要全额退保的那些业务员,保单当年投保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是有一些猫腻的,比如送礼、返佣、销售误导等。
林丽安全度过了疫情的退保高峰期,她的保单都是零投诉,她的客户虽然个别因为生意失败退保,但是没有投诉,都是该退多少就多少,客户也不啰嗦。毕竟她的展业过程没有什么违规的操作。
这个客户在投保五六年后,有次在林丽推荐办理他们银行的信用卡的时候,他居然申请办理了。当时信用卡上的地址需要留深圳的,林丽报了个自己家房子的地址给他。他还在出差的时候去了广州在那里找了林丽他们的银行激活了信用卡。
之后也不知道他用卡怎样,他也没有跟林丽反馈,平日里彼此沟通比较少。之后他生了二胎,也不知道是不是就在南宁当地找了其他业务员投保了。
在保单生效四年后,这个客户提出来感觉那个年金险没有什么用,要退保。当时林丽就让他去当地的客服柜台操作了退保。
但是那个终身重疾险他一直在交费。林丽很奇怪今年他怎么突然萌生想要退保。这个保单的保费才2000出头,对他的生活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而且交了这么多年,很快就可以交完了。
下午林丽催了另外两个客户的医疗险,都是买给孩子的,这个月就要到期了。到了下午分别收到这两个孩子的回应, 说已经续保了。林丽看了下确认他们确实续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