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的响动很大,门外家丁不是聋子,慌忙闯进来制止他们的行径。
“一群败类,休要玷污老夫清誉...”
“畜生,畜生,放开你的狗爪子...”
一通问候语从二人嘴中脱口而出。
可文若老书生哪抵得过虎背熊腰的家丁,没几下就被迫败下阵来,口中粗气直喘。
“老六,快去找郎中,大狗二狗,去前面找两块棉布,再打一盆清水来...”
一家丁头头模样的向另外三人下令。
“是。”
家丁头目死死抓住两人的手腕,孔贞运与郑三俊只剩下双目怒视,早都没了挣扎的力气。
几息功夫后,三个家丁走远,家丁头头看了看门口,俯下头小声说道:
“贼人让二位大人等,那就安心等着,二位忠诚之心可直达天厅,绝不可再寻死路!”
啥?这话啥意思?
两人错愕不已,不由望向面前这黑脸大汉,微懵片刻后,似乎都懂了,怒目变成了一丝惊讶。
“你是...锦...锦?”
“嘘...”大汉连忙作出噤声手势。
这下两个侍郎啥都明白了,看来李若链已经有毛骧、蒋瓛遗风,要不然今日就算选择自杀与贼人划清界限,说不定同样会遗臭万年,现在好了,不用再去寻死,自己的清白也终将有人证明。
其实数月来锦衣卫的动作非常频繁,早都有重现太祖时期之势,只不过更加低调而已,自温党案及晋商案后,朝廷未再掀起大案,朝中的所谓清流们早都忘了同僚曾经的下场。
人就是那样喜欢犯贱,很多事没落在自己身上,总存在侥幸心理,皇帝命锦衣卫监视了那么久,哪容得坏蛋们窝里横。
......
临近拂晓时分,文渊阁内阁值房,四位阁臣被李若链叫醒。
自皇帝出征以后,几个老革命已经近二十天没回家就寝,只有偶尔轮换回去洗洗澡换换衣服,已经把值房当成了家。
李若链将今夜城内情况一一禀报,牛鬼蛇神们哪根脚趾头想动,已经被掌握了个大差不差。
四个老革命早都没了睡意,年纪大了本来瞌睡就少,加上暴风骤雨即将来临,全都变得精神抖擞。
几人对视一眼,脸上不约而同露出一抹冷笑,天亮后的京师,想必一定热闹非凡。
“李指挥使!”
“下官在!”
孙承宗望向李若链。
“向何可纲、刘国能传令,让他们配合锦衣卫随时应对突发变故,并将曹厂督、六部尚书、督察院黄御史唤来,六部侍郎除梁廷栋外全都叫来,至于孔贞运、郑三俊,就让二人先委屈几日吧!”
“下官遵命!”
不到半个时辰,一些尚在睡梦中的大佬被各自家仆唤醒,连忙起床穿戴,急匆匆离开府邸赶往文渊阁。
......
天已进入八月,大清早要凉爽些,随着太阳升高气温将变得酷热难耐,天刚蒙蒙亮,京师各条大街便已热闹非凡。
在街上的熙熙攘攘中,大明门处一30岁上下书生打扮的人跪于门前,双手举着张大大的白纸,上书“为民请命”四个大字。
身前地上还摊着一张红布,上面摆放着一本已经发黄的《大诰》,还有份类似于奏本的物件。
书生身后跟着四五十个人,全都跪倒于地,看那装束应该属于商贾乡绅之流。
“学生魏藻德为民请愿,当今朝堂奸臣横行,天子受奸人蒙蔽饮鸩止渴,学生携太祖颁发之大诰告御状,为大明百姓发声!”
“......”
书生高声呐喊,不断重复着方才那句话,不多时,周边聚集了很多看稀奇的人群。
大明门乃皇城第一门,进门后便是六部、锦衣卫、翰林院、五军都督府等中枢机构。
沿此门中轴线向北便为承天门、午门,直通皇宫,“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中的国门,便是指大明门。
魏家乃京师通州大家,魏藻德虽有秀才功名,却没国子监学子那般身份去午门,叩阙请命之类举动,是被大明文官发扬光大的,只要皇帝被搞得心烦他们就会无比高兴,可谓屡试不爽。
不过今儿的事儿似乎更新鲜一些,与午门叩阙不同,携着大诰告御状,在太祖时期倒屡见不鲜,只不过已两百多年未发生过了。
在这群人刚跪下时,便有人飞奔至文渊阁,将情况通禀内阁。
文渊阁里早都严阵以待,除何可纲、刘国能处于军营待命外,四个阁臣、李若链、曹化淳、包括六部及督察院大佬,全都静候在此。
先前人员到齐时,孙承宗便将皇帝御驾亲征、宣府战况向诸臣道出。
文震孟、刘宗周、冯英、黄道周、刘遵宪等十余不知内情的人无比惊愕,这种事若放在以往,早都满朝皆知,终于领教了一回大明的密不透风。
这段时日流言蜚语四起,虽作出多种猜测,但一直不得其解,当首辅大人揭开谜底,全都如雷贯耳,心中久久无法平静,也再次认清了皇帝面目。
当今天子是个狠人,根本就不容易糊弄,还遥控指挥着京师,万幸当初选择了保皇党一方。
孙承宗捋了捋胡须,沉思片刻后开口道:
“曹厂督!”
“下官在!”
“东厂人手是否已布置到位?”
“禀阁老,内外城各税所天亮前已安排妥当,若京师周边原有卫所兴风作浪,东厂可与京营随时出击!”
“甚好!”孙承宗点了点头,继续说道:
“地主商人逐利无可厚非,然美其名曰为民请命,简直无耻至极,范侍郎、姜侍郎、李指挥使!”
“下官在!”
三人起身,面向孙承宗作揖。
“老夫看告御状就是出障眼法,核心点并不在此,但此事极有可能成为导火索,你等去会会这帮人!”
“下官领命!”
“诸位,今日之事不得透露半个字,从即日起,除曹厂督与李指挥使外,没有老夫命令,任何人不得离开文渊阁,违令者斩!”
“下官遵命!”十余人齐声高呼。
孙承宗眼中露出厉色,带有一种不容质疑的肃杀之气。
在场的人全都清楚,接下来必然是人头滚滚,大明又将经历一场浩瀚的血雨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