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东方面军全力攻略苏联高加索地区各个小共和国的关键时刻,大明王朝基于战略布局的需要,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将林虎将军所领导的顿河集团军群升级为东欧方面军。这一举措意义非凡,旨在进一步强化对东欧地区的军事掌控与战略影响。
东欧方面军的领导架构堪称豪华,方面军司令由经验丰富、战功赫赫的林虎将军担任,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风范,无疑是这支军队的定海神针。方面军参谋长则由胡贝中将兼任,同时他还执掌第二装甲集团军司令之职,凭借其出色的军事素养和指挥能力,为方面军的战略规划与装甲力量的运用提供坚实保障。伦斯基少将凭借着自身过硬的军事能力,被委以第五装甲军军长的重任,他将带领麾下的装甲力量,在战场上披荆斩棘。雷布斯少将因在过往战事中的出色表现,被晋升为中将,出任第一摩托化集团军军长,负责领导快速机动部队,为战役的推进提供强大的机动性支持。库尔班同样凭借卓越的军事功绩晋升为中将,担任第一山地集团军军长,其丰富的山地作战经验,将在复杂地形的战斗中发挥关键作用。
东欧方面军身负两大重要使命。其一,以库尔班中将所率的第一山地集团军为先锋,与高加索地区的车臣势力紧密配合,全力策应中东方面军在高加索地区的凌厉攻势,力求彻底占领这片战略要地,将高加索地区与罗斯托夫地区连为一体。如此一来,向北可对苏联的斯大林格勒形成强大威慑,向南则能震慑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半岛,极大地拓展大明王朝在东欧的战略影响力。库尔班中将与车臣将领向来交情深厚,彼此信任有加,在此次军事行动中,他们配合得天衣无缝。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将当地的苏军驱赶出去,结束了车臣人与斯拉夫人长达几百年的纷争,为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带来了久违的和平曙光。
东欧方面军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主力向西渗透,攻占刻赤海峡沿岸以及亚速海周边的广袤土地。这一行动意义重大,不仅能够有效遏制苏军南下的步伐,还能助力德军在乌克兰稳固防线,确保轴心国在东欧战场的战略态势。刻赤海峡西边紧邻克里米亚和亚速海,一旦成功攻占此地,未来大明王朝的军队便可以在塞瓦斯托波尔登陆,并以此为依托,构筑一个功能完备的后勤基地,为后续的军事行动提供坚实的物资保障。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美国的大力援助下,苏联逐渐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元气,重新组建了大批步兵师,兵力规模多达数百万人,充分彰显了人口大国在战争动员方面的显着优势。在库尔斯克突出部这个战略要冲,苏德双方都敏锐地察觉到其重要性,纷纷在此集结了海量的部队与先进装备,一场决定战局走向的超级大战一触即发。
时光悄然流转至 1969 年 7 月,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区已然成为战争的风暴之眼。德军在此集结了约 4700 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这些钢铁巨兽排列整齐,宛如等待出征的钢铁军团;1.5 万门火炮和迫击炮,炮口直指苏军防线,蓄势待发;3050 架飞机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从空中给予敌军致命打击。而苏军方面,在美国源源不断的物资援助下,更是展现出惊人的战争动员能力。他们集结了 7400 辆坦克,数量上远超德军,形成强大的装甲威慑;2 万多门火炮,构成了一道密集的火力网;3100 余架飞机随时待命,夺取制空权。不仅如此,苏军后续还组建了大批预备队,累计兵力多达 264 万人,拥有
辆坦克、 门火炮、6950 架飞机。双方如同两只蓄势待发的猛兽,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发动这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超级大战,以争夺战争的主动权。
朱由检通过影密卫呈递上来的详尽情报,敏锐地察觉到德军在实力对比上处于劣势,他深知此时发动库尔斯克突出部大会战,对联军而言并非明智之举。
在这风云变幻的世界大战期间,朱由检身为一国之君,需时刻关注战局动态,无法长期在京城处理政务。因此,大明王朝在葡萄牙的里斯本和德国的柏林分别设立了办公地点。其中,位于柏林的办公地点颇具历史底蕴,它选址在一座略显过时的公爵府邸之上,经过精心改建,一座名为鸿蒙天阙的小型行宫拔地而起。此地位置极为优越,与国会大厦和元首官邸的直线距离均不超过 2000 米,方便朱由检与德国高层随时沟通协调。
这一日,朱由检得知库尔斯克地区的紧张局势后,心急如焚。他匆匆离开鸿蒙天阙,登上元首赠送的奔驰 770K 型防弹车,一路疾驰赶往国会大厦。抵达国会大厦后,迎面便碰上了军备部长施佩尔。朱由检此刻全然顾不得皇帝的尊贵身份,急切地问道:“施佩尔,元首现在在何处?我有急事必须立刻与他商谈,此事至关重要,刻不容缓!”此时的朱由检深知,私下与元首交谈或许难以解决当前的严峻问题,唯有在国会高官面前,让元首直面现实,方能引起他足够的重视。
施佩尔赶忙回应道:“元首正在三楼接见空军元帅凯塞林、党卫军领袖希姆莱以及陆军参谋长哈尔德上将。”说罢,他赶忙陪同朱由检前往国会大厦三楼。经过警卫通报后,两人很快进入了三楼会议室。
朱由检一见到元首,便单刀直入地问道:“尊敬的元首,关于库尔斯克的话题,不知在此处是否方便言说?”
元首今日看起来气色颇佳,显然对库尔斯克“堡垒”计划充满信心,他热情地回应道:“尊敬的皇帝陛下,我亲爱的朋友,你来得正是时候。今日在场的诸位,皆是库尔斯克‘堡垒’计划的核心知情人,有话但说无妨。”
接着,元首向朱由检介绍道:“该计划由曼施坦因元帅精心提议,旨在通过从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南北两侧实施向心突击,一举围歼苏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成功攻占库尔斯克,进而向西南方面军后方发起突击,重新夺回战略主动权。对于此计划,尊敬的皇帝陛下,我们很想听听您的高见。”
朱由检见元首对“堡垒”计划毫无隐瞒之意,心中明白德国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必有大动作。他略微思索后,直言道:“既然如此,朕也就不再拐弯抹角。我认为应当推迟‘堡垒计划’,因为无论是德军还是联军,目前都尚未做好充分准备。就德军而言,在库尔斯克突出部集结的兵力仅有 90 万人,连一百万都不到,以此兵力对抗苏军,实在远远不足。你们可知道苏军在对面集结了多少兵力?他们集结了四个方面军,分别是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瓦图京的沃罗涅日方面军、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以及布良斯克方面军,总兵力加起来超过 200 万。而且,苏军后方还有一个强大的预备队方面军,兵力多达 60 余万。一旦突出部会战打响,苏军总计能够集结 260 万兵力。”
朱由检介绍完双方兵力情况后,不禁面露担忧之色,继续说道:“这次你们又没有准备预备队,以区区 90 万兵力去对抗苏军 260 万之众,我实在为你们捏一把汗,你们忘了莫斯科战役是怎么失败的吗?不就是后勤跟不上和没有准备预备队吗?这次堡垒行动,倘若侥幸打赢,那自然是皆大欢喜;但一旦战败,恐怕会兵败如山倒。届时,南欧的那些仆从国见势不妙,极有可能倒戈相向,投奔进约瑟夫的怀抱,到那个时候,可就追悔莫及了。”
希姆莱听闻此言,却不以为意,反驳道:“皇帝陛下,您实在是多虑了。帝国的精英战士个个英勇善战,以一当五不在话下,我们的战损比通常能够保持在一比五以上,所以 90 万德军足以打败 450 万苏军。”
朱由检毫不客气地指出德军如今存在的弊病:“然后呢?即便如你所说,90 万精锐拼光了怎么办?苏俄有人口优势,很快便能再次拉起百万大军。而德国如今的年轻人数量已然不多,否则也不至于连一支几十万人的预备队都难以组建。你们必须清楚,现在面对的苏军,已非昔日那不堪一击之师,而是在苏联与美利坚的全力武装下,成为一支武装到牙齿的强大装甲部队。如今德军擅长的闪电战,对德国而言,不仅不再是优势,甚至极有可能成为劣势!”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确凿无误,朱由检说着,拿出了一大堆由大明王朝最为神秘的情报部门影密卫精心收集并提供的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