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夜工回来的人,见着桌上丰富的早餐,半点兴趣都没有。
眼皮儿一直在打架,人也跟丢了魂儿似的,两眼无光。
机械的往屋里走去,关上门,倒头就睡。
周家几个见了,都惊疑不定。
李爱花看见,拿着一块烙的肉饼,坐下准备吃饭,也同他们解释。
“秋收的时候都这样,正常的。
吃饭吧,不然待会儿上工该迟到了。”
听此,老两口这才收回心神吃早饭。
不过却是有些食不知味儿。
等他们上工去后,李爱花也在厨房给几人熬了驱寒的姜汤。
虽说现在天气热,但夜里寒气重。
又淋了雨,喝点驱寒的总没坏处。
几天后,胡林算是知道为什么老两口这几天,眉宇间怎么总是有着化不开的担忧了。
周弘乾上工时晕倒在地里,是被几个庄稼汉抬着去卫生室的。
不出一个小时,这事儿就传遍了小河村。
李爱花来给胡林送饭的时候,也说了周弘乾的具体情况。
赵铭说周弘乾是旧伤复发。
日头又晒,他又中暑了。
具体是给痛晕过去的,还是中暑晕过去的,不好说。
但还有一件事儿,民兵队的有人去看了周弘乾的情况。
而且还问了赵铭,周弘乾是否有生命危险。
当时村长着急忙慌的来通知李爱花,去守着看情况。
他们到卫生室的时候,正好听见一民兵队的队员在询问赵铭。
秋收的时候,民兵队的都要去村边界线巡防,防止有人来偷盗。
但这人却擅离职守,来了卫生室。
杨井当即质问了一番,但心里清楚这人的身份没那么简单。
也就轻拿轻放,口头警告了几句,便让人赶紧回去工作了。
杨井这时也才从赵铭口中得知,周弘乾以前是上过战场的,所以才会有一身暗伤。
随后赶来的杨树了解到情况后,便说等周弘乾好了后,去和老人们干在后方晒粮食的活儿。
一个是担忧周弘乾的身体吃不下这么高强度的活儿,一个也是因为周弘乾上过战场的原因。
不管如何,军人都是值得让人尊敬的。
更何况是这种退下来的老兵。
傍晚下了工,家里的人都不约而同的没先回去,而是去了卫生室看周弘乾。
周弘乾还在卫生室吊针。
唇色有些发灰,人也看起来神情憔悴。
周怀恩在一旁陪着他。
周家老两口泪眼朦胧的问周弘乾的身体状况。
许明珠则是问医生赵铭,周怀民也在一旁着急的看着赵铭。
胡林和胡孝义,见一家人这急样儿,在一旁默默的看着,没插嘴。
赵铭和周弘乾各自说着,让屋里的人都清楚的知道了情况。
大伙儿听到没什么大碍,便放心了。
正好周弘乾的吊针吊完了,赵铭给取了针头,周怀民拿上药,几人就回去了。
胡林在最后头,没同他们一起,而是留下了问赵铭。
“他身体里的暗伤能治好吗?”
赵铭没想到胡林问这个,“你也太高看我了。”
说完,他又解释,
“他这身体,之前一直有医生养着的。
又吃着缓解的药,没超负荷运动,所以他体内的暗伤才一直没给他造成困扰。
但他现在的情形,我也只能给他开些止痛的药缓解。
之后就算他不干活儿,他身上的暗伤也会时不时的发作。
像他这种需要的缓解药,他们家现在怕也是负担不起。”
“也就是说,你能对症下药是吗?”
胡林反向思维,抓住关键信息。
“难,除非我能拿到他之前的病历。”
赵铭解释,
“长期吃药的人,身体对药材都有一定的抗药性。
像他这种病患,我需要病历才能了解更多情况。”
“行,我知道了。”胡林说完就要走。
“等等,你该不会是想给他治病?”赵铭狐疑的看着胡林。
这丫头什么时候这么好心了?
“是有这个想法,但也要问问人家的意见。”
胡林意味不明的回了一句。
问,可不就是问意见了。
这可是人情。
大大的人情。
她现在有钱,也能挣钱,完全负担得起。
就看周家给不给这个人情了。
但现在还不是时候,先看看情况再说。
周弘乾的情况,周家最清楚。
有周怀景的财力支持,他们却并没有选择继续养病。
只能看这次事儿过后,周家是个什么态度。
周弘乾吊了几天吊针,又连续吃了几天的药。
身体好得差不多了,就继续上工干活儿。
不过他被分到了跟他爸、妈一组。
他们下地干活儿,李爱花在家也忙活得不行。
除了做饭、送饭,带着周怀恩上山去捡山货,还要把地里熟得不能再留的粮食收了。
秋收就这么忙忙碌碌的过去了。
不用再上工的胡林和周怀民,也没休息。
吃了早饭,就背上背篓上山捡山货去。
缓解李爱花在家忙得手脚并用的情况。
今年家里人口增多,前两月家里就在买粮食吃了。
要不是家里有前两年的余粮,怕是夏季的时候就要买粮食吃了。
因此捡起山货来,个个都干劲儿十足。
要多捡些山货,靠着这些山货也能撑到年底结算时,不再去买粮食吃。
过了一个星期左右,秋收彻底结束,上工的大人也都闲了下来。
但他们工作强度跟孩子不一样,所以歇了两天这才开始上山捡山货。
也去地里背些稻草,麦梗和苞米秸秆回来当火引子。
傍晚的时候,就在家帮忙收拾自留地的粮食。
把晒干了,需要脱壳的粮食挑到保管室去,出钱打磨。
一连十来天,大青山上都热闹非凡。
周家人没见过这景象,都觉得新奇。
一天除了吃饭,都在山上家里两头跑。
到十一月,山货捡完,村里又恢复了上工。
要把地都翻出来,种上春麦。
李爱花也把自留地翻了出来,种上过冬的蔬菜。
胡林上山恢复了陷阱,继续今年最后一个月的挣钱之途,和李爱花合作存过冬的野味。
雨季来临,地里的活儿都忙完了。
大伙儿都开始上山砍柴,准备过冬的柴火。
胡家今年多了周弘乾,当然柴火数额也要耗费不少。
两人天天上山砍柴,也足足砍了小半个月才备好家里人过冬的柴火。
歇了几天,年底结算就开始了。
周家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周家和胡孝义挑上箩筐,背上背篓去保管室分粮食去了。
到周家领粮食时,周弘乾跟着胡孝义有样学样,也拿出一半粮食换成钱。
其余粮食,一半是大米,一半是各种粗粮。
几个人忙活了大半天,这才把所有粮食弄回来,放到仓库里。
胡孝义把分得的钱,交给了李爱花。
饭后,周家两口子也把他们一家今年分得的钱给李爱花。
说是算这一年的口粮钱。
周家四个人干活儿,分得的钱比胡孝义多两倍多。
李爱花哪能收这么多钱,就拿了三分之一。
按照现在粮食的时价算下来,也差不了多少。
剩下的钱,两口子也没收回去,说是让李爱花拿着帮忙买些东西回来。
像水杯、水壶、鞋子、保温瓶、布匹、棉花这些。
“分家的时候,我们家得了一个购货本还没用。
现在给你们用也一样,还不用票。”
李爱花听到两口子的诉求,想起来她放在柜子里落灰的购货本,
“我们家是先头就分出来过了的。
家里要添置什么物件儿早添置齐全了,就一直放着没用。
我本来还觉得可惜了,现在看来是正正好!”
许明珠听到,也是一喜,“那可真是太好了。”
她不清楚这边的物价,原本还在担心,这些钱不够用,想着要不要再添点。
他们藏起来的钱,和儿子寄回来的钱,加起来有好几百块。
一家子都在农村,自给自足,没什么花销,也够用。
“那就麻烦妹子了。”周弘乾道谢。
李爱花笑着,“说这些客气话作甚。”
说完,想到什么,又看向许明珠,“对了,你可以跟我一起去啊。
要买什么,自己看着买,不是更方便。”
听到李爱花这话,两口子顿时感到为难。
上次周弘乾晕倒后,民兵队来看过他的事儿,在他们心里始终是个疙瘩。
他们也因此知道,这五个人是来监视他们一家的。
也不知道限制是什么,他们也是怕跟着李爱花去,给她添麻烦,这才让她代买的。
李爱花想得简单,拉上许明珠的手道:“一年到头就指着这时候去添置些东西,不亲自去看看怎么行。”
民兵队的事儿,过去了就过去了。
她那会儿子忙得飞起,哪有功夫多想。
也就不知道,那些人实则是监视的事儿。
许明珠听到这话,有些意动。
胡林在旁边看着,也道:“婶子就去吧,正好也探探他们的底。”
上次的事儿过后,他们都得知一个消息。
民兵队的人肯定是知道周家住在胡家的,但他们却没有发难。
至于援助,更是没有。
说为监视,也不算。
不然早发难了。
说是保护,也不像。
知道周弘乾晕倒后,除了了解情况,就没任何举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