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这一幕后,众人彻底傻了眼。
尤其是朱元璋,他怎么也不敢想象,登上皇位的不是自己的大孙雄英,而是朱允炆这个孩子。
“怎么会呢,怎么会是允炆,不是咱的大孙呢?”
允炆身为皇长孙,按理来说,无论如何该登上皇位的人是他,而不是允炆。
而如今登上皇位的是允炆,而不是雄英。
这就让朱元璋百思不得其解。
但很快,一个极为大胆的猜想,从朱元璋的脑海中冒了出来。
那就是自己的大孙雄英,出现了意外早夭了!
一瞬间,朱元璋整个人都颤抖不已,嘴里喃喃语道:“不可能,不可能!”
“这绝对不可能,咱的大孙怎么可能早夭了,这一定是假的。”
话虽然是这么说,但朱允炆继位是事实,无论朱元璋如何的否认,都无法改变历史。
……
视频继续播放。
说来也有些感叹,如果是自己的大侄子雄英,坐上那个位置。
自己现在恐怕也不会想着去夺那个皇位,成为咱自己大侄子的一个征北大将军其实也挺好的。
只可惜啊,自己这个大侄子在洪武十五年便早夭了,比母后提早了两月,实在是有些太巧了。
我真的有些怀疑吕氏那个贱人了,为了自己的儿子朱允炆能够继承大统,她这个毒妇什么都能够做出来。
有着雄英在,也许就不会发生后面的那些事情了。
……
“咱的大孙死了?”
微微张开嘴巴的朱元璋,一屁股坐在了床榻上。
今天所出现的视频,不断在冲击着朱元璋的精神与灵魂。
他所珍视的人,居然都一个个的死在了自己前面。
“咱的标儿,咱的秀英,咱大孙,全都没了,全都没了!”
彻底哭出声来的朱元璋,已经绷不住了。
他根本就不敢想象自己的标儿以及皇后,和大孙死后,自己又该如何继续活下去。
“吕氏!来人,来人啊!”
“把吕氏给我叫过来,我要让她死,咱要诛她九族,诛她十族!”
朱元璋是彻底的暴怒了。
如今的吕氏已经是登上了朱元璋的必死名单之中。
而且是位居于榜首之上。
“重八,这些都只是老四的猜测而已,我和雄英的死,不一定全都是吕氏所弄,还需要调查一番,以免受到他人戒备。”
马皇后并不愚蠢,自己和雄英死后,最大利益者,除了允炆和吕氏后。
她想不到其他人了。
至于允熥那孩子,马皇后摇了摇头。
以重八的性子,在雄英死后,一定会立允炆为太子,绝对不会是立允熥。
允熥这孩子太过懦弱,如果有我在的话,肯定会劝阻重八。
但如果我不在了呢?
正如视频中所说的一样,雄英死后的两个月,我也离开了重八身边。
没有了我这么一个障碍,允炆成为太子自然是顺风顺水了。
但想要知晓究竟是不是吕氏下手,还需要观察一番,绝对不能够打草惊蛇。
既然标儿他们都看不到,只有来到这里才能看到这视频。
那边吕氏和允炆以及其他人,一定也不知道这视频的存在。
“好,咱听皇后的,让蒋瓛过来,让锦衣卫们给我盯紧吕氏!”
“如果真的让咱查到了什么,吕氏包括整个吕家,都要给咱死!”
作为马上皇上,对于杀戮一事,朱元璋实在是太清楚不过了。
而这时的朱标,也突然开口道。
“父皇,你真的会对李善长和蓝玉他们动手吗?”
闻言,朱元璋微微颔首,没有说话,但那无言无语,像是已经表明了一切。
如果允炆真的成为了太子,那时候的自己恐怕真的会对淮西勋贵动手。
毕竟想要单靠允炆来制衡整个淮西勋贵有些异想天开了,所以只有将整个淮西勋贵彻底斩处。
才能保证允炆的皇位,能够坐的安稳。
……
视频继续播放着。
我杀了朝廷派来的大臣。
只带着八百亲卫攻打北平九门。
好在咱在军中还有余威,北平将士不敢与本王刀兵相向,纷纷发誓效忠本王。
当夜我便命人昭告四海,以清君侧之名起兵靖难。
北平周边将士皆是咱的老部下,在我的号召下,他们纷纷脱离朝廷,就这样咱才有了靖难的本钱。
而这场靖难之役,我整整打了四年,这四年间咱击败了老将耿炳文,设计夺了十七弟的朵颜三卫,还差点全歼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
可让我印象最深的还属济南。
济南这场仗我险些命丧此地,守城的铁铉设计诈降。
若不是本王得上天垂怜,或许早被那城门上的千斤闸压成了肉酱。
也正是铁铉把我逼得退无可退,只好铤而走险,绕过济南,直取南京。
否则这靖难之役要打多久,没人能够知道。
虽然我活剐了铁铉,可他那誓死不降的骨气,我还是蛮佩服的。
打到南京城下时,我那大侄子才想到求和,可我哪能轻易放过他在李景隆和十九弟的帮助下,我不费吹灰之力进了南京。
只可惜没能找到朱允炆那兔崽子的下落,不然我定让他生不如死。
而我若想要证明父皇当初的选择是错的,那就必须稳定内部。
我曾给过建文旧臣活路,只要他们诚心归顺,我必量才而用。
只是他们自己不珍惜这次机会,若让他们活着,必后患无穷,所以怨不得我心狠手辣。
登基前夜,看着父皇的灵位,我是有那么一丝愧疚,可我心中更多的是不甘和委屈。
爹,你明明知道我比朱允炆那小子要强,可为什么当初选的偏偏是他而不是我?
我这一辈子都在征求您的认可,可您却丝毫不在意我的感受。
如今这种同室操戈的局面,难道不是你一手造成的吗?
我不后悔今天的所作所为,我要向您证明,只有我才能让这大明江山蒸蒸日上。
登基后镇,废除了建文的年号,并改年号永乐。
因为朕要让这大明江山繁荣永昌,百姓安居乐业,而朕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削藩。
朕虽是因削藩而犯,可不代表朕认为削藩是错的,只是朕不会像朱允炆那样急功近利。
藩王们的待遇朕不会变,只是给他们置换封地,并削弱他们手中的兵权。
只要他们对朝廷造不成威胁,朕不会对他们痛下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