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嫂捻着衣角,有些不好意思。
赵氏看不得她磨磨唧唧的样子,催促道。
“有事快说,说完了你好早点回家,家里还有三个孩子在等你。”
刘嫂这才鼓起勇气说道。
“家中男人一直也没个正经营生,想托夫人问问县令看,能不能帮他给介绍个事情做。”
刘嫂红着脸,声音越来越小,她刚得赵氏帮助,这话实在不好意思问出口,但牛大催她的紧,还以孩子相威胁,不给他找个事情做就要揍孩子。
赵氏看着样子就知道刘嫂定是被牛大要挟的来问她,以她的性子应该不会这般。
“行吧,我今晚问问,明日再给你消息。”
刘嫂眼睛又红了,就要给赵氏下跪,赵氏立马拉住。
“行了,别动不动就跪,早点回家去吧。”
晚上,赵氏来到徐文俊书房说出了今日刘嫂求给牛大找个稳定工作的事情。
“这牛大身材魁梧?”
“是挺高大的个子。”
“那行,新建的建筑队伍在建楼房,正要招人,又是在城中,叫他去那里直接找管事的就行。”
......
水泥只要管够,堤坝还是修的挺快的,今年的徭役指标都用在了堤坝上面,县里百姓也巴不得,修堤坝相对来说算是很轻松的。
等到堤坝修好的那天,河堤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百姓们此前没事就拧个锤子去敲上一把,早已经验证过堤坝的牢固,现在终于等到堤坝修好,可算要好好庆祝一番。
河岸上竖着一块崭新的石碑,上面刻着这次修堤坝捐款的各位乡绅,四大乡绅名列前四。
此时有过捐款的乡绅也都在此。
“曾翁,这银子可花的值啊!最上面,明晃晃,早知道如此,我也多出点银子,出出这风头了。”
那石碑上最前面的十个名字是最大的,曾伟方的名字赫然在第一位,最为打眼,于是便有人调侃起来。
曾伟方表面风轻云淡,心里激动的不行,这石碑立在这里就是给子孙后代都记着的!
“下次,还有机会的,徐县令再有什么利民之举需要募捐,各位再积极一点,也能在县志上留下一笔。”
这样的事情自然也会记入县志,以供后人可以查阅的到。
现场的乡绅一片和气,看着石碑上各自的名字,互相恭维着,暗暗里却又不少人在较劲了。
因为这次募捐不少乡绅都获得了进入县学的名额,家中子孙早已经进入了县学就读,这马上还会有朝廷嘉奖的公文下来,现在名字还被记录在案,供后世谨记。
这么多好处,当初多捐点银钱拿个第一也不亏啊!
下次再有这样的机会,是不是也考虑下把排名往前挤挤,不少乡绅富户心里在暗暗考虑着。
石林县经常会发大水,百姓们都已经习惯,一到七月都会提前准备好随时逃难,也算是有了些经验了。
如今,随着堤坝修好,每年洪水来时再也不用这般提心吊胆了,甚至乡里的沟渠,好多危险的地方也已经用水泥修好。
“徐大人真是个活菩萨,这才来到石林县不到一年时间,为我们做了多少好事了。”
“这堤坝可是功在千秋啊!以后的子子孙孙都会记得徐大人的功绩。”
徐文俊对于修堤坝格外重视,隔三岔五的就到处检查,整个修建过程他全程紧跟,杜绝出现丝毫纰漏,直到修好之时,徐文俊每段堤坝都熟悉的很。
堤坝建成这等重要的日子,按说县令大人定会来到现场,与民同庆,更何况他在堤坝上付出了这么多精力,可徐文俊愣是没来,交给了肖县丞出面带着百姓一路视察堤坝。
至于徐县令,堤坝已经修好,验收也没问题,那自然就可以放一边了,于是他来到了建筑工地上,接下来,修好这栋楼房才是最迫切的事情。
楼房只要地基打好了,搭建主体就快了,如今一层的墙体已经修好,今日正是架预制板的日子。
是的,预制板,徐文俊在没用钢筋的情况下也做出了预制板,用的是竹筋来代替。
各方面的效果自然会差多了,但徐文俊暂时只打算修建三层小楼,即使是竹筋预制板,也是够用了。
等到三层楼房主体建好封顶,没用多久,徐文俊看着用了大量水泥的楼房,平整的地面,洁白的墙壁,有些恍惚是不是回到了后世。
楼房每一层都分了四户,两户面积大点,两户面积小点,以应对不同的需求。
楼房整个外墙大体是白色,一楼的下半部分用颜色不一的石子镶嵌出各种花纹,徐文俊本以为这种设计会看上去很土,但他低估了这时候的审美,他交待好思路,结果做出来的效果让他眼前一亮,简直堪比艺术品。
楼房内部的装修是最耗时间的,徐文俊打算装出两套样板间出来。
很多东西都是这个时代没有的,都需要徐文俊去解决,要达到徐文俊满意的效果,又需要反复的试验,时间就是浪费在这些事情上面。
还好人手足够多,徐文俊要求十五家参股的家族都要派人过来参与修建楼房,实际上是要他们过来学习的,真正做事的人倒没有那么多。
终于,在快到十月底,天气已经转凉,楼房终于全部修建好。
这天,徐文俊再次让曾庆丰约齐所有参股者,去参观样板房。
石林县城中偏西的一块地方,是一片荒地,这里离县城中心地区也不远,是当初徐文俊选择的最合适建立小区的地方。
此时,一栋从没见过的白色三层楼房便矗立在这片荒地上。
大家的轿子落在远处,徐文俊率先走下官轿,带领大家往楼房里走去。
楼房前后都有个大大的院子,若是有需要可以分给每位住户一块,至于要种菜还是种花就随意了,现在建房的土地可没那么紧张。
穿过石子小径就来到大门前。
整体楼房外观相比现在精致的砖瓦建筑确实没得比,那些砖瓦房承载了百姓几代人的心血,一房传数代。
三层楼房不过是用便宜的价格来解决城市居住人口最急切的居住问题,主要讲究的是一个方便,简单,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