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福眼珠子一转,就知道安杰说的什么意思。
他连忙安抚自己媳妇。
“现在暂时就让德花一个人任教,如果学习班扩大了,肯定还需要更多老师,到时候我第一个推荐你上!”
听到江德福这么说,安杰心里才算舒坦了一点,至少给了自己希望不是?
……
江德福他们领导班子开会的时候,特意提出了鼓励文盲家属去“语录班”学习认字一事。
江德花原本以为,愿意来上课的军官太太应该没几个。
毕竟,都是几十岁的人了,性格基本都已经定型了,重新学习认字,对她们而言是一件不怎么舒服的事情。
没想到,第一天报到就来了十八个中年妇女!
不过,相比认字,江德花觉得她们好像对自己更好奇。
三团长太太黄七巧上下打量了一遍江德花,忍不住问道:
“江老师,你二十几啦?有没有对象?”
看着她眼里的兴味,江德花怀疑她想做媒婆。
“小黄同志,我已经三十八岁了,早就结婚了。你们来到这间教室的目的是学习语录,不要过度关注与之无关的事情。”
几乎所有人都难以置信地看着江德花,谁也想不到看起来青春靓丽的江德花居然已经三十八岁了!
只有王秀娥最清楚她的具体年龄,就连张桂英也一直以为她也就刚刚三十岁出头。
这回连张桂英都被震惊到了。
“我的娘唻!我还以为你最多三十一二岁呢!”
坐在前排的张桂英忍不住小声嘀咕。
江德花敲了敲桌子,示意安静。
在她强大的气场下,十八个人很快就安静下来。
于是,她动手写下了第一天的教学内容。
一共十个字。
就算不识字,每个人也都觉得她写的字特别赏心悦目。
老学员王秀娥和张桂英早就会读会写这些字了,一时间,在其他军官太太面前特别骄傲自豪。
语录班每天只上午学习两个小时,九点到十一点,下午就没有学习任务了,所以,江德花的教学任务就很简单。
课间还有十分钟的休息时间,教学时间最多也就一个多小时,剩下的时候看着学员们读写就可以了。
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军官太太们都有了或多或少的长进,江德花自然获得了几乎所有学员及其家人的称赞。
就这样,江德花被给予了松山岛中小学老师的身份。
不但有了工资,还有了编制。
在其他班级都停课的情况下,全校只有江德花一个“语录班”在上课。
江德花教学的内容严格控制在《毛主席语录》,还有后来的《毛泽东诗词》之中。
所以,教学工作一直四平八稳地进行着,没有人会吃饱了撑的来找事。
……
时间很快来到了69年。
学校复课了,只是并不是学习文化知识,而是闹革命。
批判“封资修”——“地富反坏右”。
学校里最惨的老师要数葛美霞了。
她是渔霸的女儿。
每次她一上课,刚到教室,就有男学生跳到桌子上指着她批判,口口声声要清算她家剥削普通渔民的罪恶。
很快,葛美霞被从学校里赶了出去,被安排去抬大粪了。
安杰因为是江德福这个司令的太太,没有人敢这么对她。
但看到葛美霞的惨状,她也差点吓破了胆。
一时间,她对江德花的态度都多了一丝隐约的讨好。
江国庆和江军庆还有江民庆都长大了,也跟着外面的一群皮小子瞎霍霍。
江德花想到原剧中,因为江国庆把安杰的旗袍和高跟鞋偷出去惹了祸。
红卫兵直接把江德福家里都给翻了。
江德花现在住在这里,可不想让别人翻自己的住处。
于是,她干脆把安杰收起来的旗袍和高跟鞋都暂时收进空间里。
果然,当江国庆和江军庆回家翻找安杰以前的衣服时,一件也没找到。
小伙伴们有的觉得江国庆在耍他们,有的则觉得应该是被安杰扔了。
毕竟,现在这些东西这么敏感,安杰资本家大小姐的身份可不能再因此惹祸上身。
江国庆和江军庆觉得应该也是这个道理,只能叹息一声,比赛夺冠无望了。
还有人因此夸赞安杰觉悟高,主动丢弃“封资修”的东西。
这样的赞美,倒让两个皮小子与有荣焉,趾高气昂起来。
总算是无声无息地消弭了原剧中的这场风波。
经过将近三年的学习,王秀娥和张桂英也变得文雅起来。
她们羡慕江德花的学识和气质,相处的时间久了,倒也学习了一两分。
通过读书看报,她们的认知学识,和原来的自己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老丁和王振彪都经常被两人的有理有据说得哑口无言。
这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娶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不止有琴瑟和鸣,还有据理力争!
有文化的女人可不如没文化的女人好摆布!
不过,即便是在家里吃了瘪,当别人夸赞他们的太太知书达理的时候,他们还是挺享受的。
老丁终于不用再那么羡慕江德福了,虽然王秀娥现在的水平还远远不如安杰,更不如江德花。
但至少比文盲的时候好太多了。
所以,有了第一批军官太太们做榜样,江德花的“语录班”很快就扩大了规模。
从最初的十八个人,扩展到二十八个人,又扩展到三十八个人……
一个教室最多能容纳五十个人,所以,后来只能毕业一批人,再进一批人。
因为进班的时间不同,江德花也只好采用原剧中安杰上复制班的模式。
先给第一批人讲后面的内容,让她们自己练字。然后再给第二批人讲最开始的教学内容。
反正每天还是上午两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工作量也算不上多。
看着江德花的“语录班”雷打不动地正常学习,学校的其他老师都很羡慕江德花——不用担心发生什么不可控的事件。
这天吃晚饭的时候,江德福带来一个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