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6年7月23日·长安太极殿
李世明将一摞厚厚的报告扔在御案上,纸张哗啦散开,露出密密麻麻的统计数字。
“诸位爱卿,都看看吧。”
房肃拾起一份,眉头紧锁:“东吴控制区饥荒人口占比36%,营养不良者超过一半……”
杜晦翻动另一份:“大唐本土情况稍好,但仍有10%的百姓吃不饱饭。”
尉迟雄冷哼一声:“东北联军那边倒是饿不死人,郑安宙这王八蛋还挺会管后勤。”
李世明手指轻敲桌面,目光扫过群臣:“华夏现在两大问题——饥荒和分裂。”
“东吴已灭大半,剩下的不过是时间问题。但东北联军……”
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幅地图前,手指沿着战线划过:“从1月打到7月,我军阵亡60万,伤者不计其数。而郑安宙那边,战死27万,伤60万——但他们的伤员治好了还能再上前线。”
“陛下!”兵部侍郎站出来,高声道,“我军士气正盛,当一鼓作气,彻底剿灭东北叛逆!”
户部尚书立刻反驳:“剿灭?拿什么剿?前线粮草已见短缺,再打下去,饥荒只会更严重!”
“难道要和谈?!”尉迟雄拍案而起,“郑安宙占了山西、河北、山东,甚至打到河套平原!这时候和谈,岂不是让他站稳脚跟?!”
殿内顿时吵作一团。
李世明冷眼旁观,直到声音渐歇,才缓缓开口:
“诸位可知道,为什么东北联军能吃饱饭?”
群臣一愣。
“因为林周。”皇帝淡淡道,“一个人和背后的会计团队管后勤,能精确到每一颗子弹、每一袋粮食。”
他拿起另一份报告:“而我们呢?户部报上来的数字,和前线实际收到的,对得上吗?”
户部尚书额头见汗。
房肃沉吟片刻,上前一步:“陛下,臣以为……可暂时和谈。”
“哦?”
“我军虽强,但战线过长,补给艰难。东北联军同样损耗严重,郑安宙不是疯子,他也不想打烂仗。”
杜晦点头附和:“苏芬战争打了两三年,算上卫国战争,苏联赢了,但也元气大伤。我们若继续强攻,只会重蹈覆辙。”
李世明眯起眼:“那依诸位之见,和谈条件是什么?”
李世明拿起另一份报告,念道:
“‘打东北联军就像陷进沼泽,每推进一步都得拿人命填!’——这是前线士兵的原话。”
他冷笑一声,看向尉迟雄:“你怎么看?”
尉迟雄咬牙:“陛下,我军虽伤亡惨重,但若此时停战,郑安宙必会趁机巩固防线,日后更难对付!”
李世明眯起眼:“所以你的意思是……?”
“打!但要换种打法!”尉迟雄低吼,“不再强攻,而是围困、消耗,逼他们自己崩溃!”
群臣面面相觑,无人敢先开口。
而这时候皇帝忽然笑了。
“既然诸位没想好,那朕来说。”
他走回御案,提笔在纸上写下几行字:停战三年,双方维持现有控制区。包括山西北部,河南全境,山东,河套地区,以外蒙乌兰巴托为中心,将外蒙分成两半,
开放边境贸易,大唐以丝绸、茶叶,矿产等换取东北粮食。加工食品,高级工业制成品等,民生领域产品,以及汽油,
互不干涉内政,但不得支援东吴残部。
写罢,他将纸递给房肃:“以此为底,派使者去哈尔滨。”
尉迟雄急了:“陛下!这岂不是让郑安宙白占便宜?!”
李世明目光一冷:“尉迟将军,你是想继续在烂泥里打滚,还是先解决饥荒,再图后计?人家大后方固若金汤,tmd拿头围困和消耗?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想得到简直是做梦,”
尉迟雄哑口无言。
……
同日·哈尔滨总指挥部
“报!大唐派使者前来,要求和谈!”
郑安宙刚喝进嘴的茶喷了出来:“啥?李世明要和谈?!”
林周推了推眼镜:“根据战损比计算,确实到了双方都需要喘息的节点。”
周勇挠头:“那咱们要啥条件?”
郑安宙咧嘴一笑:“先听听他们怎么说。”
……
长安城外·难民营
瘦骨嶙峋的妇人抱着孩子,眼巴巴望着施粥棚。
“娘,饿……”
“再忍忍,王师快发粮了……”
她不知道,这场战争的暂停,或许能让孩子活到明年。
李世明站在宫墙上,望着远方。
“陛下,真要停战?”杜晦低声问。
“停战?”皇帝轻笑,“不,是换种方式打。”
他看向东北方向,目光如刀:“等百姓吃饱了,大后方稳住了,再让郑安宙知道——”
“什么叫真正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