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贯三万大军驻守庐州,按理来说,不应该惧怕乔道清六万兵马攻城。
只是以来他此前被梁山打怕了,根本不敢跟原本的梁山、现在的安北军硬碰硬。
二来,他此前才败给了方腊的江南军,现在又是在巨大的威胁之下,撤出苏州,向西而走。这自然让他军心尽失,士气全无。
更为关键的是,敢战能战的几人,都被他派出去把守各州(军)去了,身边留下的,是刘延庆和刘光世父子。
这二人与其说是将领,不如说是胆小鬼。打仗从来不会想着怎么取胜,都是想着怎么避免可能存在的危险。
大军交战,没有身先士卒,更没有临危不惧的坐镇指挥,只有慌乱和胆怯,只想逃离是非之地,然后安然无恙。
童贯自然知道他们秉性,所以才把他们带在身边。
原因也很显然,派他们把守城池,那岂不是望风而逃的下场,留在身边,好歹还能凭借自身威望和大帅的身份,对他二人进行约束,不至于让大军一触即溃。
但是他还是想的太过简单,这二人就算是坐镇城头指挥,还是把贪生怕死的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只躲在阁楼里,进行隔空指挥。
所以乔道清只以两倍兵力攻城,还是让庐州城危机四伏,险象环生。
童贯原本在州衙坐镇,闻之城池守卫艰难,急忙赶来坐镇,然后就看到刘延庆父子的离谱操作,顿时大怒,将父子二人大骂了一顿,逼着他们亲到墙头指挥作战,否则就对他二人治罪。
父子二人迫于无奈,只好在亲卫簇拥下,赶到墙头指挥。
但是从护卫森严的情况下就看得出,他们依旧是贪生怕死之徒。
童贯见状,很是无奈,只好派遣得力手下,潜出城去,调集王禀等人前来解救庐州,务必保证他能安然撤退。
靠刘延庆父子,他有把握能逃出庐州,但是不敢保证在后续的追击战中保存力量。
只是他的安排是顺利落实下去,第二日,送信的人跟王禀一起回来了。
只是王禀手中两万大军,此刻回来不足三千人,一个个都是衣冠不整,军备不齐。
童贯见了这个模样,顿时大惊失色,也不敢出兵接应他们回城,只得继续死守,等待另外两路兵马。
王禀自然也知道事情严峻,第一时间就找了个易守难攻的山头,在乔道清大军向他们赶到之前,占据了这处山头作为据守根本。
他此举,也算是帮童贯缓解了三千兵力的压力,乔道清派出三千兵马,命黄信前来围堵王禀败军。
童贯则翘首以盼刘镇和辛兴宗两支大军能顺利前来,解除庐州之围。
只是他等了半日,不见半点动静,而安北军的进攻越发猛烈了,他顿时心中没底,只得打起撤退的主意。
而他满心期盼的两支援军,此刻正跟方天定大军交战。
原来童贯舍弃了滁州和昇州,只留下五千地方军把守,自然很快被安北军一支偏师就给拿下了。
如此一来,安北军就算是兵不血刃帮着江南军取下了两城,而且还不耽误抢占庐州。
但是方天定这边被王禀一顿阻击,自然是放慢了速度,所以击败王禀之后,立刻安定无为军,准备追击前来。
但是此刻正收到滁州和昇州被拿下,让他们前去接管的消息。
方天定虽然愤怒,一定要拿王禀报仇,但是好在还未彻底失去理性,知道孰轻孰重。
于是,他从无为军分兵北上,要拿下和州和太平州,顺利接管四州之地。
这样一来,自然遇上了正要奉命撤退的刘镇和辛兴宗,大战再次打响。
所以童贯才等不到援军,只能独自面对乔道清大军进攻。
只是照目前局势来看,这庐州恐怕是守不住。
安北军的霹雳弹、火药箭和八牛弩,给他们的压力太大了,何况还有火炮助阵,庐州城的守城器械,跟对方完全不在一个层次,所以被远程压制得很惨。
但好在他们在城中备了不少擂木炮石和弓弩,近距离的杀敌手段,还是不错的。
只是安北军的勇猛和狡猾,远超他们预料。
小队突进,严密防守,变化无穷的进攻模式,搞得他们无论是弓弩射杀还是擂木炮石投掷,效果都很是一般。
更要命的是,安北军带了云梯,而且是十几架,此刻正徐徐推进,在安北军特制的浮桥支撑下,顺利渡过护城河,朝着城墙接近。
童贯见状,再见官兵毫无战心,知道庐州也守不住了,于是果断下令,撤离庐州,继续向西退走。
得到军令的刘延庆父子,顿时松了口气,纷纷恭维童贯英明神武,当机立断。
只是还不等他们高兴多久,童贯一道命令下来,让这父子二人如遭雷击。
命令很简单,命刘光世领兵一万,从南面绕路去营救王禀,然后一起向西撤退。
这在童贯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决策,但是刘延庆父子听了,却是哭丧着脸哀求起来。
刘延庆仗着自己是西军老将,根基稳固,军功不少,于是对童贯道:“大帅不可,我等只剩下这点兵力,保护大帅安危,都是捉襟见肘。
若是再派出一万兵马营救王禀这不足三千人的败军,能成还好说,若是就不出人,反而被乔道清那厮包围了,岂不是得不偿失,请大帅三思。”
童贯道:“若是我等不顾他们死活,就这般舍弃了他们而走,岂不是让人寒心,日后还有谁愿意听我调遣,这贼人还如何剿灭?”
刘延庆道:“如今看来,剿灭贼人,需从长计议了。
只有禀报官家,再各处调集兵马,卷土重来。
若是贼军不傻,自然会留下后路。
所以王禀将军就算是落在他们手里,只怕也还有回旋的余地,毕竟这安北军不是江南军,做事还是很有分寸的!”
童贯一听,也觉有理,但是面上始终过不去,至少样子还是要做的。
于是,他命人传信王禀,让他突围而走。
他这里,还是派刘光世领兵从南边绕出来,作势营救王禀。
只是很不凑巧,刘光世才露头,就被安北军给盯上了。
于是,一万安北军闻风而动,朝他们扑了过去。
刘光世见状,都没有让安北军接近,指挥大军转身便逃。
这让王禀这边好不容易升起一丝希望的官军顿时心如死灰,纷纷垂头丧气起来。
几名偏将见状,上前问王禀道:“将军,我们怎么办?这包围圈,看样子是不能突破了!”
王禀闻言,脸色沉重道:“告诉兄弟们,拼命突围,或许还有一线生机,若是一战的勇气都没有,那么将会迎来安北军的屠刀。
不要忘了,这些贼军,都是不讲道理的山贼土匪,官军落在他们手里,绝无活路。”
只是他这话说得斩钉截铁,效果却是一般。
安北军的名声和作为,这些官兵还是知道的。
此前朝廷几次围剿他们,战败的将士可是都没怎么收到波及,结局不过是两种,一是交钱赎人,而是加入他们,一起进行造反大业。
所以,王禀这番话,有危言耸听的嫌疑。
当然,如果对手是江南军,他们绝对不会抱着侥幸心理,但是安北军嘛,那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选择投降也不失为一条出路。
所以,几名偏将心中已经有了决断,打定主意,若是突围不得,也就要挟持王禀投降安北军了。
于是,他们领了命令,整顿兵马,随着王禀一起向山下突围。
王禀身先士卒,直奔黄信而来。
黄信难得有斩将夺旗的机会,见王禀奔自己而来,不惊反喜,策马舞剑杀向王禀,二将交手,比个高低。
黄信上梁山后,在众多高手指点下,在频繁的切磋中,武艺也是大涨了一截。
只是面对王禀,还是有些吃力,只能咬牙支撑,尽量拖住王禀,不让他走脱。
庐州城内,童贯领着大军从西门而走,但走的还算是有节奏,没有一下将全部人马撤下城头,而是分作几批,前面的先走,后面的抵挡一阵再走。
到得后来,城头就再无一兵一卒,安北军顺利登上城头,占据庐州。
乔道清得知童贯撤走,顿时大喜,命大军即刻掌控庐州城。
至于先前派出去截杀刘光世的,是董平领军。
此刻也没有急着回城,而是朝黄信这边赶来,要吃掉王禀这支败军再说。
他来得也算是及时,黄信在跟王禀过了三十回合后,正自抵挡不住,心中正盘算如何摆脱王禀纠缠,指挥大军击败这支败军时,就听身后马蹄隆隆,大队人马已经赶到。
他瞥了一眼,知道是自家援军,然后心中底气大涨,继续跟王禀拼命。
只是他壮了胆气,王禀也被逼急了,攻势更加犀利。
一时之间,黄信险象环生,正自招架不住,就听一声大喝传来:“黄信退下,看我拿他!”
话毕,一名手持双枪、英气勃发的年轻将军策马杀入阵中,直奔王禀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