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的消息很快有了,不过算不上是什么好消息——李信被项燕俘虏了。
留下来断后的李信收拢了后军,本打算暂时击退楚国的军队就撤军。谁知道项燕下了一道命令,能生擒李信者赏金万钱。
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项燕的手下一个小兵,家里才遭了变故,家财几乎全部典当,全家借贷而生。
当是时,人困而贷,死者破家而葬,夷伤者空财而共药,完者内脯而华乐,故其费与死伤者钧。故民之所费也,十年之田而不偿也。
为了还贷,小民离开了家成了小兵,这会有了这个能得万钱的机会,他手持铜矛,冲锋在前,身中秦军的弩箭也毫不退缩,无人可挡,左右的士卒受到鼓舞一起冲锋。
楚国自郢陈被白起攻破,已有几十年无法取得和秦国交战的上风,这一会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帮助之下,竟然一时能够压制秦军。
楚军长期积累的压抑情绪得到了极大的释放,秦军的反击不但没能减弱楚军的攻势,反而使得楚军越战越勇,那个要还债的小兵最终拿铜矛戳穿了李信的马腿,李信摔落马下,陷入了积水的泥潭中,被众人绑缚,带到了项燕帐下。
“李将军可好?”项燕看着满身泥水被俘虏的李信,笑着问。
“哼,败军之将不言勇,要杀要剐随便你。”李信回答。
“你我各为其主而已,我为难你做什么?”项燕挥挥手,“带下去,听王上处理。”
左右把李信带下去,脱下铠甲,用囚车装了,送回寿春去了。
项燕,我谢谢你,秦国这边,昭明从东方楼听到消息,心想。说起来,陇西李氏,好像是唐代李家的先祖,要是项燕真把李信给杀了,说不定唐代直接没了。
这两天他得空就来楚东方楼坐坐,想要评估一下,来这里当店主是否合算。
如果就探听消息来说,这里确实是最便利的渠道。楚国今天发生的事情,只要有心,不出两日,就可以在茶楼听到风声,三四日就能得到准确的信息。
虽然比不了当今的网速,在春秋战国,通过民间渠道,这已经算是飞速了。
不过昭明并没有立刻去找田响,从客观上来说,光有消息,而不能发挥作用,那消息也就失去了价值。
从主观上来说,田响此人,虽然一举一动没有不合乎礼的地方,但昭明直觉上总觉得不安。他心里想,如果有更好的办法,还是不来这里的好。
秦国的宫殿里,君臣正在一起讨论着要如何应对楚国。
战场上刚输过一阵,内侍手里捧着楚国送来的国书跪在地上,楚国要秦国遣使者前来议和。
自昭襄王以来,秦国已经很久没有收到这样的外交文书了,朝堂上弥漫着低沉的气氛,气压仿佛都比平时低了几度。
“大王,臣愿意使楚,替大王议和。”上卿姚贾首先出来请命,出使六国本来是他的分内工作。
“好,那就有劳爱卿了,”嬴政点头答应,“爱卿可务必要带回李信。”他补充道。
“是,”姚贾领命。
“大王,”顿弱上奏,“臣知道姚大人常出使六国,特长此事,但是此次楚国有要求,必须至少要是丞相,方可使楚。”
“大胆,”嬴政厉声道,“我大秦,什么时候,还需要看他们眼色?”
“王上息怒,”右丞相隗状听罢,出来上奏,“眼下要回李信更为要紧,如果王上允许,老臣愿意出使楚国。”
“大王,”左丞相昌文君也站出来,“臣虽然姓芈,但是久食秦禄,一心为秦国。此次派我出使,因我父是楚考烈王,楚国人不会为难我,一定能完成使命。”
“左丞相,你哥哥最近怎么样,”嬴政没有立刻决定,他忽然问起了昌平君。
“回王上,我哥哥已经变卖了部分家产,打点了行李,马上就要去寿陵,陪侍先王了。”昌文君回复。
“嗯,”嬴政点点头,并没有更多的表示。
“大王,”李斯也站了出来,“臣也愿往。”
“李廷尉工作繁忙,还是交给别人去做吧,”嬴政表示了反对。
“是,”李斯领旨退到了旁边,没有多做坚持。
散朝之后,嬴政来到议事的偏殿,左右踱步思索着,半晌,他让小高子去把蒙毅叫了过来。
“大王”蒙毅对嬴政说,“臣觉得,今日昌文君说的有道理,您为何没有回应他呢?”
“朕才将他的哥哥贬为庶人,此时派他去楚国,恐其挟私,”嬴政摇摇头。
“大王,”蒙毅上奏,“王上可听过大义灭亲的典故,左丞相虽然不一定能做到那种程度,但遇到大事,臣相信他还是能以国家大事为重的。”
“不妥,”嬴政说,“昌文君或许是忠臣,但昌平君归秦的事,朕总觉得有蹊跷,先不要动他。”
“是,王上圣裁。”蒙毅回答,“王上,那李斯如何?”
“李斯,”嬴政思考了一下。
“李斯是上蔡人,上蔡原先在楚国境内,又曾游学于兰陵,也算是楚人,”蒙毅说,“先前李大人为长史之时,曾经与手下在六国为间,对楚国也有相当的了解。王上此次何不派李斯前往?”
“不可,”嬴政想一想,否决了蒙毅的建议,“正是因为李大人此前曾经在六国为间,挑拨他国的君臣,收买不忠心的臣子,虽然朕知道,这是为我大秦的社稷,但他在六国名声太差,他去不妥。”
“是,”蒙毅继续帮嬴政想人选,嬴政自己想起了一个人。
“上大夫王绾怎么样?”今天在朝堂上王绾并没有发话,嬴政却提起了他。
“王绾王大夫?”蒙毅感到惊讶,“王大人从来没有负责过出使的事情,您为何忽然想起了王大人。”
“王绾做事周密,”嬴政回答,“此次出使看似容易,实则干系巨大,需要一周全之人方可。”
“是,”蒙毅回复,“王上如果有此想法,可召王大人前来议事。”他建议道。
“好,小高子,”嬴政叫道。
“臣在,”小高子出来应答。
“去把王大夫叫过来。”嬴政下令。
“喏,”小高子领喏去了。过了一会,王绾被领了过来。
“王上,”王绾行礼,下朝已经有一会了,但王绾来的很快,穿戴的依旧整齐,说明他似乎是早有预感,穿着朝服只在家里等着。
“大夫免礼,”嬴政回答,“王绾,朕想听听,你对此次秦楚之议有何看法。”
“回王上,”王绾回答,“臣并非这方面的专家,害怕思考的不周全。”
“想到了什么,但说无妨,”嬴政说,“朕不治你罪。”
“谢王上,”王绾回复,“臣斗胆昧死进言,此次秦楚之议,秦国是战败的一方,看似是楚国占上风,其实不然,占据有利地位的,依旧是秦国。”
“哦?”嬴政笑笑,“大夫何出此言?”
“此次秦楚交锋,我军败绩,王贲和李信皆被俘虏。但燕国暗弱,燕王喜年老怕事,不久就会送王将军回来,不必多虑。需要担心的,只有李信将军这边,也就是楚国这边。”王绾分析。
“继续,”嬴政点点头,示意王绾继续说。
“此次我军虽败,但国土几乎没有损失,楚国虽胜,但是郢陈等地却复为燕国所占,领土没有增加。
“秦国变法而强,声威已积六世,楚国王室和贵族早就丧失了对抗秦国的勇气,即使有勇将能得一时之胜,其恐惧之心依然不会减弱。”王绾回答,“因此,此次秦楚之议,看似是楚国掌握了主动权,实际上,主动权依旧在秦国。”
“大夫高见,”嬴政说,“那如果朕派大夫去出使,大夫有何主意。”
“楚国的政治混乱,不同的势力各执一端,面对灭国强敌,虽然能因为爱国之心短暂凝聚在一起,但根本矛盾是没有这么容易化解的。在怎么对待李信这个问题上,楚国上下必然难以齐心,心不齐,则有机可乘。”王绾说。
王绾对于楚国的分析十分的准确,实际上,在李信来到楚国朝堂上的时候,楚国的朝廷就已经炸成了一锅粥。
“大王,”首先发话的依旧是国师,“臣就此事已经占卜出了结果,乃是天水讼卦,寓意着矛盾,讼卦与师卦相对,若处理不当,国家依旧有征战的风险。”
“王上,”屈氏的臣子站出来,“启奏我王,此次我军战胜,我王应当效法古时候圣明君王的例子,坚持诚信的道理,以议和为条件,将李信送回给秦国,从此秦楚复结友好,再不交兵。”
“臣以为不妥,”景氏的臣子上奏,“秦国每战胜利,必然要大肆侵吞土地,这次我军战胜,必要夺回我楚国丧失的领土,方可罢休。”
“不可,”昭氏的臣子上奏,“秦国虽然战败,但是国力依旧强于楚国,反而是我们,这次如果处理不好,会招致大祸,臣以为,还是小心侍奉秦国,恭敬的送回李将军,再以象牙玛瑙等珍宝奉送秦王,以求社稷平安为上。”
“项将军,你觉得如何?”楚王问项燕。
“老臣一介武夫,不通国事,”项燕回答,“贸然上谏,恐怕于国不利。”
“爱卿但说无妨,”楚王回答。
“老臣以为,可先下国书于秦,使其派使者来我楚国,先观察使者的态度,再决定不迟。”项燕建议道。
“大王,臣以为不妥,”屈氏的臣子上奏,“如果秦国以出使为幌子,拖延时间,暗中则准备着战争的物资,那该如何?”
“难道屈大人以为秦国不出使就不会准备了吗?”项燕说道。
“爱卿这是何意?”楚王问道。
“也罢,老臣就冒死直言了,”项燕对楚王说,“秦国和楚国,早晚还有更大的仗要打,这次的事情无论怎样处理,都只是个过场而已。”
“大胆,”昭氏的臣子说,“项将军,你怎么能这样说话?大王,您怎么能如此纵容他呢?”
“那不然你去打仗?”楚王没好气的对昭氏的臣子说。
“大王,”昭氏的臣子低下头,他确实没这个本事。
“罢了罢了,”楚王挥挥手,“如果没有更好的意见,那就从长计议吧,先让秦国派个使者来,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
秦国这头,嬴政听完了王绾的分析,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神色。
“王大夫言之有理,”嬴政说,“既然先生说,楚国君臣有隙,有机可乘,那朕欲拜先生为右丞相,替朕去楚国找机会,如何?”
“喏,”王绾回复。
“好,那此事就拜托给王大夫,”嬴政笑着说,“哦,不对,应该是,拜托给王丞相了。”
“臣领旨谢恩,”王绾跪下拜谢道。
“恭喜啊王大人,”离开了议事堂,小高子对王绾说。
“多谢高大人抬举,”王绾对于小高子说不上有什么好感,“臣告辞。”他简单的还了个礼,准备离开。
“王大人有所不知,”小高子笑着说,“王上这次能想到您,其实这里边,也有小人的功劳啊。”
王绾没有答话,他准备听听小高子要说什么。
小高子确实没有骗他,在国书还没送到的时候,嬴政在议事堂批阅奏折。
“民变,又是民变,”他看着呈上来的简牍,“这些地方郡守到底是怎么办事的,为什么总是管理不好这些小民?”
“王上息怒,”小高子在一旁安慰道,“王上,也不是所有的小民都难管,您瞧瞧王大人的奏折。”
嬴政听了之后,拿起了王绾的奏疏,王绾上奏是关于郑国渠的维护问题,该征发多少人,需要多少钱款,事事条条,写的清清楚楚。
尤其令人注意的是,王绾还写到周边的乡民自愿为修渠的事情出人力,因此可以少征徭役。这样的消息可比民变看着让人舒心,嬴政的心情确实好了起来。
“王上,王上圣明天恩,之所以有小民反抗,那是没有才能的臣子不能很好的执行您的命令,”小高子说,“如果都能像王大人这样,时时处处为王上着想,那这些烦心的事啊,自然就没了。”
嬴政看了小高子一眼,没有回话。
“朕有些渴了,你去取些果棘的汁水来,”嬴政说。
“喏,”小高子领喏去了。
“那这么说,臣还真得感谢高大人,”王绾听说之后,回复道。
“唉,王大人这是说哪里的话,”小高子笑着说,“你我这都是为了大秦的江山社稷啊,王大人不必多礼。
“以后呢,若是有机会,奴才自然要为王大人美言。只是啊,奴才家里生活的不好,最近啊,染了一场病,如果没有钱去治,以后恐怕无法再替王大人美言了。”小高子继续说。
王绾一愣,他也是能听懂小高子的暗示的,他只是没想到,秦王那么精明,竟然会留着这样的内侍在身边。
“高大人也是我王的重臣,”思考了一下之后,王绾决定装糊涂,“高大人生病不是小事,等我奏明圣上,请宫里的御医替您治病。”
“哎呀,不用不用,多谢王大人。”小高子见王绾并没领会他的意思,讪讪的说。
“那,高大人,”王绾行礼辞别,“臣告辞。”
“王大人,”小高子回礼道,“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