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昌平君做好了准备,就要启程离开咸阳了。
昨天刚下了一场雨,路面上还有积水,马具也是潮湿的,随行的人前后忙来忙去,都踩在泥地上,还没出发,鞋子和裤子都已经沾满了泥土。
“哥哥,”昌文君来了,他来送昌平君。
他昨晚想了很久,本来他有很多话要交待,可不知道为什么,兄弟二人一见面,昌文君就流泪了,所有准备好的话,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弟弟,照顾好自己,”昌平君的心情也是复杂的,在弟弟面前他不能哭,他这样嘱咐了一句,再也不知道该说别的什么。
“君侯,”离开咸阳城,昭明坐在城外的一处大石头上等着。
“先生,”昌平君迎上去,和昭明行礼。
“君侯,都怪我考虑的不够周全,”昭明惭愧的说。
“这世界上哪里存在周全的事情呢,先生不必自责,”昌平君回答,“我既然想好了要做这件事情,就已经做好了可能会失败的打算,如今事态的发展已经比预想的好多了,又有什么遗憾的呢。”
“君侯,”昭明站起来,他不知道该说什么。
“先生,你回去吧,”昌平君说,“我弟弟昌文君在那里等着,他已经答应要好好照顾你了。”
“抱歉君侯,”昭明和昌平君致歉,“这一点,恐难从命。”
“为什么?”昌平君不能理解。
“我送送君侯,我们路上说,”昭明和昌平君说。
“先生请,”昌平君本来是骑马的,听到昭明这样说,便把昭明请上了一辆马车。
“这车夫?”昭明问昌平君。
“可靠之人,先生放心,”昌平君回答。
“请问,君侯的兄弟,可与君侯同心?”昭明上了马车,简单直接的问昌平君。
“我的兄弟虽然不会为了楚国的社稷奔走,但我兄弟二人情谊甚笃,就算他对我的行动有所察觉,即使有什伍连坐的法律在,他也不会去告发的。”昌平君回答。
“正是如此,君侯,昌文君之所以不会告发你,并不是因为和你有一样的目标,只是因为爱重您这位兄长。我同他无亲无故,又在谋划着可能会砍头株连的大罪,他有什么理由来保护我呢?”昭明说。
“这……”昭明说的确实有道理,昌平君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非但如此,一旦事情有变,昌文君说不定还会第一时间将我舍弃掉,免得连累了您。”昭明分析道,昌平君沉默了,道理确实如此。只是他最信任的是自己的弟弟,再想不出还有什么别人值得托付。
“那,先生有何良策?”昌平君问昭明,昭明笑了,东方楼那边他依旧没有想好要不要去,即使去了能发挥什么作用也说不准,这样八字没一撇的事,说出来反而让昌平君担心,于是他没有言明。
“先生果然有办法,”昌平君看他也不说话只是笑,就推测到,“为什么要瞒我,难道是先生要做什么特别危险的事情吗?”
“不是,”昭明实话实说,“是因为不太靠谱,我怕做不到,所以就不说了。”
“唉,”昌平君叹了一口气,“无论成败与否,先生总是有办法,您真厉害。”
“君侯,过奖了,”昭明回答,“君侯,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先生请讲,”昌平君回答。
“君侯,为什么这样执着于楚国呢?”昭明是真的不太明白。
“这有什么奇怪的,先生难道不也是要救楚国吗?”昌平君很少反问。
“小人生在郢陈,长在郢陈,从小到大都是楚人,生活在楚地,说着楚地的语言,看着街市上楚地的表演,父母妻子朋友,都是楚人。”
“对我的家人来说,楚国是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如果楚国没了,就无处可去了,所以我愿意为楚国出力。”他继续说。
昭明虽然是后世来的,前半句话多少带点水分,但后半句可是一点也没骗人。
昌平君安静的听着,也没有答话。
“可是,君侯您和我不一样,”昭明说,“您生在秦国,长在秦国。在新郑谋叛之前,您从来没有到过楚国,认识的人都在秦国,秦国给您高官厚禄,将您封君拜相。可以说,您现在的身份和地位,都是从秦得来的。”
此话确实不假,在秦国,昌平君能够在朝廷里做官,而回到楚国,可能只能做个闲散公子,甚至说不定已经在政变中被弑君上位的负刍除掉了。
“秦国虽然对人民严苛,但是就朝政来说十分的清明,上下君臣一心,为着统一天下的大业而奋斗,
“而楚国的政坛则可以用乌烟瘴气来形容,巫师世族,没有才能的臣子,几乎没有什么说的上是优点的地方。生活在秦国这样的环境里,您为什么还坚持要救楚国呢?”昭明问道。
昌平君从刚才起一直默不作声,听完之后,依旧是许久没有答话。
“君侯,如果您不愿意回答就算了,我只是问问。”昭明见他不说话,于是打了个圆场。
“不,”昌平君说,“先生少坐,我只是在思考。”
“好,”昭明安静的坐着,等着昌平君的答案。
车子已经离开咸阳有一段距离了,但是昌平君没有说过要昭明先回去的话,昭明自己也没有提出先返回。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咸阳城里有人夜行,住户也有人打灯,晚上还算有光亮,这里荒郊野外,除了车行的一点点亮,四周一片漆黑。
昭明在马车里睡着了,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昌平君坐了一晚上。
“君侯?”昭明没有想到昌平君竟然这么认真的在思考问题。
“我想明白了,”昌平君见他醒了,第一句话就说,“停车。”
他带着昭明下了马车,昭明对于秦国并不熟悉,昨天晚上睡了一觉,现在已经不知道是走到了哪里,他们走到附近一处小河边。
“步徙倚而遥思兮,
怊惝怳而乖怀。
意荒忽而流荡兮,
心愁凄而增悲。”
昌平君看着河水,淡淡的吟诵到。
“好诗,”昭明其实不懂,但还是礼貌捧场。
“多谢先生,”昌平君回过头来看看昭明,苦笑道,“我父亲还在的时候,最爱叩钟调磬以歌此曲。”
“君侯的父亲,真是有才情啊。”昭明说。
“先生是这样想的吗?”昌平君问,昭明点点头。
“可是,我母亲则最讨厌父亲这样,”昌平君低下了头,“母亲说,楚辞每句话都那么长,用了那么多生僻的字,仿佛是故意让人听不懂。而且,一个大男人,不思建功立业,不思报国,整天唱这样哀伤的曲子,实在是耻辱。”
“怎么能这么说呢?”昭明隔空反驳,“歌因时因风而异,各有各的好,怎么能用耻辱来形容呢?”
“我想,母亲会这样说,其实是因为不爱父亲,”昌平君别过头去看河水,“我父亲是楚国的质子,秦楚世代通婚,相互沾亲带故早就成了习惯。
“我爷爷楚顷襄王的时候,楚国被秦国攻陷了郢都,先王的墓地尽皆被焚,爷爷被迫逃到了陈县,为了表示收复故都的决心,以陈县为郢陈。”昌平君说。
原来,我生活的地方,名字是这样来的,昭明心想。
“爷爷为了交好秦国,迎娶了嬴氏的夫人,同时派遣父亲到楚国为质,秦人再次将赢氏宗族的女子,嫁给了我父亲作为妻子,生下了我。”昌平君说。
嬴氏和芈氏,真是命运纠缠,昭明想到。
“这本来就是一场政治的交易,母亲是秦人女,她理想的男子是秦人男子的模样,勇武善战,刚强勇敢。”
“这样啊,”昭明应和了一声,他有些不知道该回答什么。
“可我父亲是个南方来的矮小男人,手无缚鸡之力,不爱言征伐之事,只喜欢音乐和辞章,在我母亲看来,这完全是哭哭啼啼,没有出息。
“小时候在家里,我几乎没有看见过她笑,对她来说,嫁给父亲是悲惨命运的开始。”昌平君说。
没有气候变暖加持的古代清晨的时候实在寒气逼人,昌平君穿着单薄的衣服,迎着水边的大风。
“母亲的预感只对了一半,”昌平君继续说,“爷爷去世了,楚国的王位空了出来,父亲为了继承王位,偷偷的和臣子交换了衣服。我和母亲则被留在了秦国,我成为了新的楚国质子,即使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楚国。”河风吹动他的散发和胡须。
“那个时候你多大,”昭明一边问一边脱下自己的外衣递给昌平君。
“三四岁,”昌平君回答,“父亲走的时候母亲正怀着弟弟,已经有七八个月了。”
“这样,他也忍心走?”昌平君点点头。
“他还有其他的孩子,来之前就有了,就是现在的楚王,”昌平君接过昭明的衣服穿上,告诉他,“母亲其实并不难过,先生你有所不知,我叫熊满,这个名字是父亲起的,意思是他很满意。而我弟弟叫熊启,是母亲起的,意思是,父亲终于走了,她正要开启新的人生。”
竟然是这样,昭明听到这个解释,昭明感到很神奇,不知道为什么,虽然他之前也是同昌平君朝夕相处,但是昌平君对他来说,仍然一直更像是一个历史人物。
今天听到他这样讲自己的名字,昭明忽然感觉,他真的是一个活着的人。
“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喜欢我,她总是说,我太像父亲了,”昌平君说,“我有一次,还偷听到她和自己的姐妹私下里说,她看见我就好像看到了父亲的影子,她对于父亲并不感到怀念,只觉得我像是阴魂不散的噩梦。”
“父亲是父亲,您是您。”昭明说。
“先生会这样想,可能是因为你没有见过我父亲,”昌平君无奈的说,“明明我和父亲也没有怎么太认真的相处过,对他的印象很浅,但是周围见过他的人都说,我无论是说话做事,哪哪都像。”
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昭明也觉得有些神奇。
“再后来,弟弟逐渐长大了。”昌平君继续回忆,“我小的时候看起来总是一点点的个子,好像怎么也长不大。弟弟呢,六岁就超过我十几岁了。到十三四的时候就超过了母亲,一看就是个伟岸的秦人男子。
“说来也是奇怪,明明父母都是一样的,我和弟弟之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区别呢?”昌平君说起了自己的弟弟昌文君。
这叫,选择性遗传,昭明在心里说,但是他没打断昌平君。
“所以,母亲特别喜欢弟弟,弟弟无论做什么都是对的,而我即使特别努力,也只能让母亲不对我生气而已。”昌平君叹了一口气说。
小孩子对母亲的偏爱最为敏感了,昭明心想,即使父母小心谨慎,有时还是会留下一些阴影,更不要说是这样明目张胆的偏爱了。
“因为母亲这样不喜欢我,所以小的时候我总幻想着父亲是爱我的。后来长大一点我才想明白,如果父亲真的爱我,又怎么会几十年了,连一封书信也没有呢?”昌平君露出了落寞的神色。
“您和昌文君……”昭明想问。
“母亲爱弟弟,不是弟弟的错,也许有些的命里就是能获得更多的爱吧,”昌平君回答,“弟弟和我一样从小失去了父亲,我是哥哥,多照顾他是应该的。”
“其实,昌文君并不缺父亲,”昭明说,“长兄如父嘛,您就是他的父亲。”
“也许吧,”昌平君回答。
“人呢,家庭不幸,就只能把感情寄托在国家上,”他继续说,“不知道是不是母亲一直说我不像秦人的缘故,我和秦国,总好像是隔着一层。不管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仿佛都格格不入。”
“有一次,我和弟弟跟着母亲一起到别人家做客,主人请了楚国的乐队演奏编钟给我们听。
“我听到敲编钟的声音,感觉仿佛是天籁一般动人。但是母亲边听边教育弟弟,说这是靡靡之音,听多了,要亡国的,我在一旁,害怕的不敢说话,生怕母亲发现我喜欢这样的曲子。”昌平君回忆道。
“后来呢?”昭明忍不住问。
“后来,母亲死了。”昌平君回答,“忽然就死了,前一天还说要去给弟弟置办几件新衣服。”
“对不起,我不该这样问您。”昭明抱歉的说。
“都是过去的事了,”昌平君摆摆手,“说起来很奇怪,母亲虽然从来没爱过我,可是,她却仿佛是我和秦国的最后一条纽带,
“母亲死了之后,我再也没有听过秦国的歌谣,也再没有努力的去模仿过秦人拉弓射箭。”说着,昌平君比划了一下,做了一个拉弓的动作。
“那个由秦国女子所生的得不到爱的孩子仿佛和母亲一起死了,之后的我是另一个我。”昌平说。
“当我被大王赶到了郢陈居住,弟弟为我打抱不平,觉得王上薄德寡恩,但我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
“在郢陈,这里的人和我有着相似的身材,大家也都爱听编钟,爱歌楚辞,没有人会觉得我不对,在这里,我活的反而很自在。”说着,他把衣服裹的更紧了一些。
“所以,您不希望楚国灭亡,对吗?”昭明问。
“是的,”昌平君问,“听起来,是不是很奇怪,”
这叫文化认同,昭明心想,不过这个时候的人没有这么明确的观念。
“不,我不觉得奇怪,”昭明实话实说。
“真的吗?”昌平君问,昭明点点头,昌平君笑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爱好不同的东西。因为对于某一种文化的认同,而产生出亲切的感受,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昭明继续说。
“可是,弟弟总是说,楚国人重巫信鬼,没有什么值得爱好的东西,”昌平君说。
“巫鬼之事虽然不符合现实的道理,但是如果不影响现实人生抉择,出现在诗歌辞章里,其实也没有什么关系,”昭明说。
“真的?”昌平君从来没有听到别人说过这样的话。
“屈子的辞章里也有巫和山鬼,但是他依旧是个好的大夫,”昭明举例。
“每种事物都有适合它出现的地方,被人不耻的巫鬼之物出现在合适的地方也可以浪漫的想象,世界上的东西很难说有什么绝对的好与不好,更多的时候只看人要怎么接受它。”他对昌平君说。
昌平君久身处秦人之间,对于好谈神鬼的楚文化具有着深刻的不自信感。
这种对于文化的不自信也传导到了他自己身上,对于喜爱这种文化的自己,他向来也是具有一种自卑感。
他羡慕昭明能够这样宽容的对待楚地的文化,同时也更加钦佩自己新结交的这位先生。
“我还是第一次,和人说这些话,”他笑着说。
“这样啊,”昭明回答,“那这可真是我的荣幸。”
“有什么荣幸的,”昌平君无奈的摇摇头,“一个四十多的人,儿子都成年了,却总是忘不了这些小事。”
“这并不是小事,君侯,”昭明说,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句话他听过,但他自己的童年还算幸福,因此并没有什么深刻的感受。
“每次想到这些事情,我总是忘不了母亲那厌恶的表情。我总觉得,说出这些话,要让人讨厌的。”昌平君显然是个糟糕童年的受害者。
“不会,”昭明安慰他。
昌平君这人,无论是长相还是性格都说不上有什么特别有特色的地方,因此别人见过他可能大多数是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讨厌肯定是说不上。
“你没有什么惹人讨厌的地方。”昭明肯定的说。
昌平君没有回话,他笑了,太阳终于有了一些温度,没有刚才那么冷了。
“君侯,我们回去吧,”虽然太阳已经出来了,但昭明还是对昌平君说,“这里太冷。”
“先生,”他没想到昌平君还有问题。
“怎么了?”昭明问道。
“先生说,自己救楚国,是为了自己的家人朋友,”昌平君说,“那现在,先生的亲族,关系近的,都已经在秦国了。楚国的兴亡,已经不会再对先生的家人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先生还要继续冒着天大的风险,来帮助楚国吗?”
昭明愣住了,确实,他现在父母妻子兄弟都在秦国,帮助楚国才是会让全家都处于危险的境地。既然如此,他又为什么要继续冒险呢?
“先生不用着急,您可以慢慢想,”昌平君看着昭明的反应,说道,“这里离咸阳已经很远了,再前进,折返要花的时间太长。我派人送您,您回去吧。”说完他转身走了。
昭明一个人站在河边,看着越来越明亮的太阳洒在水面上,内心翻江倒海,不能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