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先生,你好打扰了,请问这里离兰陵还有多远啊?”楚国的郊外,一个布衣的士人向当地人问路。
“快到了,一直朝前走,半天时间就能看到城墙了。”当地人告诉他。
“多谢,”士人行礼,他继续往前走。
“你这人真是的,驾车不长眼睛的吗?”大约走了一个时辰不到,士人在道路上遇到了一辆车,这辆车被几个乡民拦住了,车夫和车主被围在中间,被村民数落着,不知所措。
“我真的没有撞到他,”车夫委屈的说。
“胡说,”乡民不依不饶,“我亲眼看到你撞了我儿子,”乡民指着自己家的小孩说。
“我勒住马了,”车夫说,“你看那个孩子自己玩的那么开心,怎么会有事呢?我真没撞到他。”
“想抵赖是不是,”乡民一边说,一边打了小孩一巴掌。
“哇,”小孩开始哇哇大哭。
“你看,他都哭了,”乡民说,“就是你们撞的,赔钱,不然不许走。”
这不是你打哭的吗?士人在一旁看着,有点无语。
“看什么看,”乡民发现士人站在那看热闹,吼他,“凑什么热闹,快滚。”
我看看咋了,士人心里十分不服气。
乡民的重点还是在驾车的二人身上,没和他多话。
“赶快,我们要的也不多,给我家小孩包个压岁钱,我们也还有事。”乡民说。
“公子,这,”车夫看着自己的主人,一脸无助。
“你们,吓着我了,”被叫做公子的人张嘴说话。
他是不是有点结巴,士人心想,这个公子说话的节奏很奇怪,不过也不影响理解。
“你个小结巴,找事是不是?”乡民指着公子说。
“找事的,是你们,”公子继续说。
“算了,不和你废话,”乡民仗着人多,就准备硬抢公子车上的行李。
“我看,谁敢,”公子站在车前面挡着。
“让开,”乡民一把推开他。
“公子,算了吧,”车夫劝主人,“这荒郊野岭的,谁人多谁有理啊,咱们斗不过他们的。”
“住手,”一旁围观的士人说。
“你怎么还不走,”乡民看着士人,“没事干了是不是。”
“不是,”士人说,他拿出一个牌子,“我是当官的,主要负责的就是管这种纠纷,刚才远远的看到你们拦路,我就已经要仆人回去带人了,你们识相一点就乖乖束手就擒,免得重罚。”
“骗谁呢?”乡民不信。
“大哥,”另一个乡民和他说,“他拿的这个牌子,交租的时候我见过,确实是楚国官吏的腰牌,万一是真的呢,还是不要多事了,咱们走吧。”
“走什么,”为首的乡民不愿意,“这个被叫公子的一看就有钱,这不敲一笔下次等到什么时候。”
“哎呀,有钱的多的是,”他的同乡劝他,“万一被官府抓了耽误了农事,今年的租税交不上来,不合算,走吧。”
“给我等着,下次再见到和你们没完,”为首的乡民恶狠狠的说,然后带人走了。
呼,士人长舒一口气。
“官大人啊,多谢官大人,”车夫给士人跪下。
“唉,我已经不是官了,”士人笑着扶他起来。
“多谢,先生,搭救。”那个公子说,“您,叫什么?”他问。
“在下李斯,小字通古。”李斯回答。
“我,叫,韩非。”韩非自我介绍,“是,韩国的,公子。”
“见过公子,”李斯说,“不知韩国的公子,远道而来,到这楚国的乡间做什么呢?”
“我,在这里,很久了,”韩非说,“我,拜了,荀子,当老师,学习,圣贤知识。”
“这么巧,”李斯说,“我也是来拜师的,正苦于找不到具体的位置呢。”
“既然,这样,”韩非笑着说,“非,请先生,同乘,我带你,去见老师。”
“好,多谢公子。”李斯行礼,然后登车与韩非同行。
“你既然,不是官,”韩非问李斯,“那腰牌,是怎么,来的?”
“我以前是,”李斯回答,“不过就是个小吏,在上蔡管管粮仓,没什么意思,我把工作辞了,来找荀子求学。”
“既然,辞了,”韩非说,“腰牌,不用还吗?”
“不用,”李斯说,“我们上蔡那边管理的挺混乱的,别说是拿走一个腰牌,县衙的桌子都能让贼偷了。”
“这样的,吏治,”韩非摇摇头,“国家,不可能,强的。”
“我也是这样想的,”李斯说,“所以这不是另寻出路来嘛。”
二人聊着天,来到了荀子在兰陵的住所。
“师傅,”韩非带着李斯去找荀子,“有,新人,来,投奔。”
“嗯,”荀子点点头,“叫什么?”他问李斯。
“回老师,学生名叫李斯,字通古,”李斯回答,“这是两条干肉,献给老师当学费。”
“哈哈哈,好,来,收下,晚上给大家煮了吃了,”荀子吩咐其他徒弟。
“这么客气,”一个徒弟来拿肉,“老师不讲究这个的,你能来拜师,只要不是实在没有礼貌的人,老师不会拒绝的。”
“唉,师兄这是哪里话,”李斯说,“不要,是老师有教无类,不拿,不就是我李斯,不懂得尊重老师了吗?礼数还是要尽到的。”
“好好好,”荀子笑着说,“非啊,既然是和你一起来的,就让他和你一起住吧,你多照顾照顾这个师弟。”
“是,”韩非回答,“弟子领命。”
“师兄,”韩非带着李斯去住的地方,一边走,李斯一边问,“这荀夫子,平时都教些什么?”
“你,连老师,教什么,都不知道,”韩非说,“就来,投奔了?”
“我这不是看他有名气嘛,”李斯回答,“以后出去和人说,我是荀子的徒弟,孔子的徒孙,那多响亮。”
“如果,老师的学说,你完全,不感兴趣,怎么办?”韩非问李斯。
“我兴趣挺广泛的,应该不会,”李斯告诉韩非,“而且,这里应该也有不少书,我也可以自学。”
“你也,真是,心大。”韩非说。
“其实也没有,我心态挺不好的,”李斯和韩非说,“唉,你还没回答我的问题呢,老师平时教些什么啊。”
“荀夫子,学问高深,”韩非回答,“儒道法墨名阴阳,甚至农医都要讲的,我一时半会和你说不清楚,你慢慢学就是了。”
“好,”李斯说,“师兄,真是个做学问的人啊,说起这些东西,可是一点也不打结。”
韩非有点不好意思,他脸红了,单手捂住了嘴。
“恩公,”刚才的车夫叫过李斯,“公子挺不乐意人家说他的口疾,您以后别提这个了。”
“这样啊,抱歉,”李斯赶紧赔礼。
“没关系,”韩非松开手,“我,习惯了。”
“是我不对,”李斯说,“这样,下次再有人笑你,我上去打他一顿,就当是赔礼道歉,你看怎么样。”
“哈哈哈哈,”韩非笑了,“不要吧,只是,说说而已,打人,多不好。”
李斯的兰陵生活开始了,不过和他想的不太一样,因为来到这里之后,他发现他要做的不仅是读书,还有种地。
而且是每天上午都要去耕作,晒了几个时辰的太阳下午来学习,每次都觉得昏昏沉沉的,听着听着就要打瞌睡,还因此被点名训斥过。
荀子曾经在兰陵当过县令,在这期间积累了一些薄产,置办了一些田舍。
来这里学习的子弟要一起耕田,由一个大弟子统一管理土地收入,有学生自愿捐什么东西也是统一管理,供所有学生吃穿度用,不额外收学费。
种地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虽然李斯来的时候已经过了最忙的春种,但也有一些日常的除草之类的杂活要干。
李斯原先虽然只是做吏,收入微薄,但是比种地还是好上许多的。因此刚开始的时候,非常的不适应。
韩非看起来倒是没有什么不习惯的,每次下田的时候都是和其他弟子一样的干活。
“我说非兄,”李斯问他,“你不是韩国的公子吗?干这农活,不觉得累?”
“我,不觉得,”韩非告诉李斯,“楚国,土地,比韩国富饶,地,要好种许多。每次,耕作的时候,我就会想,假如,韩国的土地,也是这样,就好了。”
“这样啊,”李斯放下手中的活,找了地方坐下,远远的看到荀夫子自己也在劳作,并没有老师的架子。
“我说荀子怎么对农学这么精通,”李斯说,“原来圣贤也是要种地的。”
“老师,这是,身体力行,”韩非子说,“他想,告诉我们,农为本。”
“种地,收入太少了,”李斯说,“要我说,荀夫子想要挣钱,办法还不多?出几本书拿去齐国卖一卖,或者找徒弟收点学费,哪一个不比种地来的快。拿这些钱来买好吃的,不知道能买多少。”
“你说的,虽然,有道理,”韩非对李斯说,“可是,人可以,不看书,也可以不学习,却不能,不吃饭。如果大家,都去从事,不能生产,粮食的工作,那只会,导致农业荒废,万一遇到天灾,或者战争,要饿死,许多人的。”
“地总会有人种的,”李斯说,“没必要人人都去务农吧。”
“斯兄,”韩非说,“你觉得,种地,辛苦吗?”
“当然辛苦,”李斯说,“我都要累死了。”
“你会觉得,种地,辛苦,大家也,都是这样想的,”韩非说,“没有人,愿意,自己辛苦,假如,鼓励一部分人种地,另一部分人,不种。
“那么,种地的人,看到别人,不用辛苦耕作,也可以,生活的很好,心中,一定会,感到不满,有了,不满,这些人,会,放弃农耕,离开这个国家,到邻国去。这样,国家的人口,粮食的产量,都会,大量减少,国家的根基,会动摇。”
“非兄所言即是,”李斯点点头。
“所以,”韩非说,“不仅,要鼓励,农耕,还要,普及一种观念,让大家,都觉得,农耕,才是,最光荣的,这样,人民,才会,心甘情愿的,奉献自己,给土地,国家才能有稳定的,税收。”
“非兄,”李斯说,“这话可不能叫荀夫子听到了,要说你的。”
“我,知道,”韩非说,“但是斯兄,你觉得,儒家,为什么有那么多,关于农业的,赞美之言。”
“因为种地里也有道理的,”李斯回答韩非,“老师不是说过吗?要不违农时,按照农业的规律去生产,才能得到更好的收成。人做事也要不违背历史的规律,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就。”
“看来,你上课,也不是,都在睡觉。”韩非笑嘻嘻的说。
“哎呀,我不就被罚过一次嘛。”李斯说,“师兄就不要取笑了。”
“这些道理,即使,不种地,也是,能懂的。”韩非继续说,“儒家,之所以,要,赞美农耕,其实,就是,为了建立,一套,价值体系,要人们,心甘情愿的,奉献自己,并且,以此,为光荣。”
“不会吧,”李斯说,“非兄,我虽然不喜欢儒家,但是,我怎么一点也看不出,儒家有这个意思呢。”
“能,让人看出来,那不就,没用了吗?”韩非说,“当前的,统治者,都是贵族,他们,心里,根本不愿意,人民休息。但是,却支持,处处都说,要爱护人民的,儒家,也是一样的道理。
“有了儒家,这一套,说辞,人民,才会,觉得,应该为统治者,贡献,并且,以此为荣耀。这不过是,为了收拢人心的,权术而已。”韩非说。
李斯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他点点头。
“怎么,斯兄,你,认同,我的,观点吗?”韩非问李斯。
“我觉得有道理,”李斯说,“以前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古代那些圣明的君主,能够做到那样的爱民如子,还以为都是编出来的,今天听你这样一说,感觉忽然明白了许多。”
“你,会不会,觉得,我是个,势利的人。”韩非说。
“瞧你说的,人哪有不势利的,”李斯说,“只不过有些人特别能装而已。”
“哈哈哈哈,”韩非笑着说,“多谢,通古。”
在兰陵的日子里,生活虽然辛苦,但是李斯却过的很开心,师兄弟们都很照顾他,大家一起劳作,一起吃饭,讨论诸子学问,谈论天下大势,仿佛风云在手。
荀子对于弟子们非常的宽容,即使是他非常不喜欢的言论,最多也就是责罚两句,不会禁止任何人说任何话,虽然在这里每天吃饭只能吃个半饱,但是精神非常的富足,因此大家都十分快乐。
然而,快乐的时光终究是有限的,兰陵的时光虽然美好,但他们毕竟生活在世界之中,而不是在世界之外。
这天,一个消息传入了兰陵——周,灭亡了。
荀子听说了这个消息,自己找了一个幽静的竹林里坐着,也不知在想什么,给大家放了几天假。
“非兄,”李斯和韩非谈论这个消息,“你知道周被谁所灭吗?”
“嗯,”韩非点点头,看上去没什么精神。
“是秦相吕不韦啊,”李斯神采奕奕的说,“吕不韦本来是一个商人,却能靠自己的能力在秦国成为一个相邦,这是怎样不世出的功业啊!能够包容这样的人,秦王一定是一位有眼光的君主,我准备去秦国,希望能以我之所学,成就一番事业。”
“通古,很有,才华,”韩非说,“你一定,能够,成功的。”
“多谢非兄,”李斯行礼,“非兄,你呢?”
“我,得,回韩国了。”韩非说,“这次,灭周,一开始,是韩国,先出兵,秦国,不仅,灭亡了周,也占领了,韩国的,土地,韩国,现在,只剩下,两郡之地,我得,回去。”
“非兄啊,”李斯劝他,“韩国社稷危如累卵,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你要三思啊。”
“多谢,通古,”韩非说,“但我,是韩国的公子,我不能,舍弃,祖先的,基业。我真,羡慕你,你虽然,是普通人,但是你,很自由。”
“唉,”李斯知道韩非的性格,明白自己劝不住他,只能暗自叹息。
知道了韩非和李斯要离开,荀夫子分别把他们叫过去聊天。
“夫子,”先来的是韩非。
“非啊,你要去哪里?”荀夫子问他。
“我,要回,韩国。”韩非说。
“这样啊,”荀夫子并不惊讶,也没有阻拦。
“非啊,”荀夫子对他说,“我知道,你很有才华,对于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尤其是这当世的事情,有时候,说不定我还不如你。”
“夫子,是圣贤,”韩非回答,“韩非,不敢当。”
“韩国,自申不害变法以来,都是以术治为本,”荀子对韩非说,“国家看似比过去强盛了许多,但这只是和自己比。和周边的赵魏相比,尚且不足,更不要提西边的秦国了。
“法家的术治,看起来是非常有用的东西,也最容易得到君主的欢心,然而使用权术来统治国家臣民,只会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猜忌,使得民风不再像以前那样淳朴。解决不了国家的根本问题。
“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最根本的是经济要强,要有更多的土地和人民,要有更加繁荣的文化,要有更加清明,而不是人人自危的恐怖政治。
“我知道你也许觉得这些话听起来迂腐,可是,这世界上的道理,能够经得起检验的,本来也就是这一些,你要是想要国家好,你可不要忘记我的话啊。”荀子说。
“夫子,”韩非回答,“夫子说的,道理,我都懂,从来没有觉得,不对。
“我之所以,会将,治国的权术,提出来,是因为,夫子所说的话,应该是,人人都懂的,最基础的道理,”韩非说。
“学生以为,既然要,写书,就应当写,人们,都不知道的事情。因此,虽然我写过,许多,和夫子,不相同的言论,其实,并不是,不认同您。”
“这样啊,”荀子点点头。
“多谢,夫子,指点,”韩非行礼,“学生,这就,告辞了。”
“韩非,”荀子叫住他。
“怎么了?”韩非问道,
“你的性格有点变了,比以前开朗一些了,”荀子笑着说,“最近是遇到了什么开心的事情吗?”
韩非笑一笑,没有回答,他又行了个礼,转身离开了。
韩非走了之后,李斯进来了。
“李斯,你要去哪里?”荀子问他,“要去寿春吗?”
“不,老师,”李斯告诉荀子,“学生准备去咸阳。”
“哦,想去秦国啊,”荀子笑一笑,“秦国,我去过的。不过是好多年前了,不知道现在会不会有所不同。”
“真的?”李斯两眼放光,“夫子,秦国,是什么样子?”
“秦国啊”荀子回答李斯,“那里有着险峻的边境,山脉和河流能够很好的保护国家,自然资源很丰富。秦风淳朴,人民畏惧官吏,不喜爱声色,穿着简朴的衣衫,仿佛是尧舜时期的人民。
“当官的呢,无论大小,做事的时候,都是秉公办事,很谦恭,很认真严肃,也不拉帮结派,行政效率很高,政务很少有拖到第二天的。”
“真的啊?”李斯问。
“老师什么时候骗过你,”荀子笑着说。
“您上个月说请我吃肉来着,”李斯说,“我都要走了,连汤还没见到呢。”
“你啊,”荀子拍了拍他的头。
“夫子莫怪,我开玩笑的,”李斯说,“您继续讲。”
“咸阳我也去过,”荀子继续说,“秦昭襄王,我也见过。秦国中央的官吏,比地方的官吏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没有什么事情会拖到散朝以后。
“你还记不记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已成江海的道理。积累虽然微小,但只有处理好每天的小事,才不会遇到解决不了的大事。
“珍惜每一天的君主,才能称王天下,珍惜每一季度的君主,才能雄霸诸侯。而那些,出了大问题,再去补救的君主,只会遭到祸患,把所有时间都浪费掉的君主,那就是自取灭亡了。
“秦国的君主,正是能够每天处理好小事的君主。不仅君主能够做到,而且还把这个当做国家的制度,因此啊,秦国四代贤君,并不是因为好运,而是必然的结果。”
“既然这样,”李斯问老师,“那您为什么不留在秦国呢?”
“秦国虽然强盛,但是啊,也有自己的问题,”荀子话风一转,“秦国,以法为本,以吏为师,而不重视儒者,不推崇道义。
“君主是臣民的表率,当王的都不重视这个,当臣子和百姓的更不会当回事,这样,很难不产生奸邪之人。
“道义啊,看似没有用,实际上,是治理天下的关键,用的好了,对上可以使君主安定,国家稳定,对下则可以安抚民众。
“还有啊,若只是不重视儒家,这也就算了,可是在秦国,除了法家以外的所有学问,都不许讲,这有什么道理可言呢?无论是什么样的学说,都有好与不好,治理国家是一件复杂的事情,要兼采百家之长,才能够安天下万民之心。
“另外呢,秦国的君主,一心想要攻打其他的国家,却忽视国内的问题。一般的人,如果自己家的厅堂都还没有打扫干净,就不会花太多的经历去铲除郊外的野草。
“秦国的君主却反其道而行,自己家的客厅脏了,假装看不见,天天就惦记着屋外长着的杂草。所以啊,现在的秦国看似没有什么强大的敌人,殊不知,人最大的敌人,就是人自身,国家最大的忧患不来自于外,而来自于内。
“这样下去,秦国即使能够扫灭东方六国,最终也会毁在自己的手里。我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所以就离开了。”荀子说。
李斯听了荀子的话,陷入了沉思。
“你啊,如果真的要去秦国,可要记住我说的话,”荀子嘱咐李斯,“秦国因为变法而强盛,可如果一味的单推法家,只会使得法家成为新的教条,变得和过去能够毁灭秦国的那些东西一样。
“一定要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天下的学问和知识,以对待圣贤的礼仪,对待天下来投奔的士人,这样,才能够使得秦国持续的强大下去,不至于毁灭自身。”
“是,学生记住了,”李斯半懂半不懂的回答,然后告退出去了。
接下来连续阴了几天,看上去像要下雨,李斯和韩非又住了几天。不过,这雨终究是没有下下来。这天上午,阴云散去了,太阳十分明朗,是一个出行的好日子。
李斯和韩非在城门口告别,李斯换上了来时的衣服,韩非则赶着来时的马车。
“非兄,保重,”李斯向韩非行礼。
“斯兄,保重,”韩非也行礼,“他日,若相见,望君,不在,秦军之间。”
荀夫子在其他徒弟罚搀扶下,看着自己的两个学生,二人告别之后,分别踏上了自己的旅途。
这两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在这样一个时代,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呢?
荀子很想知道后面的故事,可惜,他年事已高,注定无法看到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