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吴国和大汉并不相同。”
“朱家在江东势力非同小可。”
“家主战死合肥,太后无故被废。”
“朱家绝不可能善罢甘休。”
“而且其余豪族之人,未必真的只是站在干岸上看戏。”
“今日是朱家,明日未必就轮不到他们家。”
“所以臣斗胆猜测,孙皓和江东豪族必然有一番大的冲突。”
“眼下建业的平静只不过是暂时的罢了。”
宗预在一番思考之后,面色凝重的说道。
刘谌点了点头,宗预能说出这番话来,刘谌并不意外。
当初邓艾占据成都,并杀害蒋显的时候。
正是宗预将城中的这些人团结起来,抵挡住了庞会在城中的屠戮,保全了成都。
因为这些人就算是不为别人的利益考虑,也会为自己的利益考虑。
宗预的话立刻引来了一番赞同之声。
尤其是刚刚出使了吴国的李骧,因为这一趟出使吴国,已经让李骧看出来了吴国平静表面下的汹涌暗流。
“故而臣以为,大汉必须往永安方面增兵。”
“一来防备吴国发生什么不测,二来防止伪朝趁机进攻吴国。”
宗预说出了自己的意见。
刘谌在一番思索之后,同意了宗预的说法。
因为不久前,姜维再次传来消息,魏兴的进攻不如想象中的顺利。
不知道什么时候,魏兴新来了一员守将,名为刘弘。(注1)
借助魏兴的优势地理位置,硬生生的挡住了姜维的多次进攻。
虽然这跟姜维没有动真格有关系,但也足以证明此人的能力。
刘谌也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可眼下时局不同了,孙皓在建业的作为很有可能引发重大变故。
这种变故是正向的还是逆向的这会儿谁都说不好。
所以刘谌必须要做出一定的应对,来面对即将到来的变故。
既然魏兴短时间内不能攻取,那再把大量的兵力囤积在魏兴城下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给姜维传旨,将围攻魏兴兵马调拨一半回来,然后前往永安等地,防备吴国和伪朝的异动。”
“另外,让姜维暂时退守紫阳,时刻盯着魏兴方面的动静!”
“同时再从南中调一万兵马过来,分成两部,每部五千人,分别前往永安和兴山。”
“再让糜照停止散播谣言,并且传播伪朝没有进攻荆州的打算。”
“还有,让糜照分拨一些人到兴山,开始经营兴山并打探伪朝消息。”
刘谌旨意一下,各方立刻动了起来。
先是魏兴的姜维,收到刘谌的旨意之后便立刻选择退往紫阳。
魏兴守军见机出城追杀,毫不意外的中了姜维的埋伏。
一番损兵折将之后,坚守魏兴不出。
姜维返回紫阳之后,一边构筑城防,免得受到魏军偷袭,一边按照刘谌的要求,拨付一半人马前往永安等地。
南中霍弋接到刘谌的旨意之后,也再次抽调一万兵马赶赴永安。
糜照也按照刘谌的要求,停止了魏军进攻荆州谣言的散播,转而开始安定人心。
同时也安排人手前往兴山,准备把兴山打造成一个新的通商城市。
一番调兵遣将之后,腊月都已经过半了。
而这段时间,无论是魏国还是吴国。
都没有什么大的动静。
刘谌知道,这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宁静罢了。
但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也是宁静。
所以刘谌还是照常给各个衙门的人放假。
只是和往年不一样的是,这一次刘谌留下了一些人进行留守。
以免发生什么突发状况。
在这种表面平静,底下暗流汹涌的情况下。
兴汉三年,到了!
去年一整年,整个大汉都在埋头发育,除了汉中的土地基本被开垦的差不多之外。
范长生在南中等地,也开垦了大量的土地和水利的兴修。
同时,刘谌在汉中开出的条件,也吸引了不少魏国和吴国的流民前来耕种。
虽然这其中吴国百姓占比要大一些 ,但谁家百姓不是百姓呢?
南中在人丁增加上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除了之前被霍在带走的那些新收兵士之外,还很是开化了一些蛮族丢弃弓箭,拿起锄头进行耕种。
照例的宫廷宴饮,但是和兴汉元年还有二年的气氛相比之下却有些微妙。
因为这一次,宫廷宴会中,除了之前从未邀请过的,在成都进行典籍编纂的各大世家的人之外。
还多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之前被孙皓派来帮大汉训练水师的水师都督陆晏。
更绝的是,刘谌拉着陆晏的手,真心实意的对陆晏进行了一番感谢。
感谢他这一年来对大汉水师的付出。
陆晏则被刘谌的举动弄得满心的不自在。
作为一个外臣,出现在大汉的宫廷宴会中,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画面感的事情。
更别说还被刘谌做出如此亲近的举动。
这要是传回建业,自家陛下该如何看待自己?看待陆家?
而刘谌的做法又无可挑剔,只是感谢陆晏的付出,却丝毫没有拉拢陆晏的意思。
这让陆晏手中的酒杯举也不是,放也不是。
早知道接到汉帝旨意的时候,就找个理由故意推脱不来了。
宴会上的其余重臣在看到刘谌的举动之后,却并没有吃味的意思。
这些老狐狸心里都很清楚,陛下的示好哪里是那么容易拿的。
那是一定要付出代价的,至于代价是什么。
这会儿还难说的紧呢!
“众卿!”
在一番举杯宴饮之后,刘谌开口了。
听到刘谌的话,整个场面立刻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放到刘谌的身上。
刘谌醉眼朦胧的扫视过在场众臣后说道:
“今日何日,今夕何夕啊?”
谯周立刻起身说道:
“陛下,如今已经是兴汉三年了!”
刘谌点了点头:
“朕自御极以来,不敢说夙兴夜寐,也是忧劳繁多。”
“只为早日克复中原 ,兴复大汉。”
“不曾想已是兴汉三年。”
““兴汉元年之时,朕曾定下大汉第一个三年计划。”
“如今虽然只过去两年,但朕却想让众卿听听这两年大汉都经历了些什么。”
“樊卿,你来说说吧!”
刘谌将目光看向樊建。
樊建长身而起:
“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