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省,星城市干部行为画像实验区,主战场平台。
清晨七点,平台识别组会议室的灯早已亮起,三名核心技术官员正紧张调试着新上线的“反向责任追踪模块”。
这是李一凡一手拍板上线的新机制。
系统不再只根据项目完成率、节点达成率等数据生成干部画像,而是反过来——
从一个干部高分背后,抽丝剥茧地倒查其实际操作流程、配合度、资源协调质量和群众反馈实录。
简单说:不是看“你做了什么”,而是看“你为什么做、你怎么做、你是谁一起做的、结果到底有没有达成”。
……
李一凡站在会议室前方,没有废话:
“我们总说干得好不好,但谁来定义‘好’?”
“组织评价?平台评分?群众打分?”
“过去我们给了系统太多逻辑,但不给它‘验证结果’的能力。”
“这一次,我们把验证权——拿回来。”
“从今天起,干部分数不能只来源于‘完成度’,还要来源于——真实度。”
技术组负责人陈景文点点头:“书记,反向追踪模块预计三日内上线,第一轮将从高分干部中抽查50人,进行责任链回溯重组。”
李一凡平静回应:
“我不怕系统错判。”
“我怕我们把错当成对,然后鼓励他们一错到底。”
……
与此同时,潇湘省纪委收到一封实名举报信。
举报对象:省交通投资集团副总经理、省委某直属单位挂职干部肖志伟。
举报内容:肖志伟任职期间,利用机制改革便利,主导项目多次获得高适配评分,并因此被省委组织部列入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名单。
但实情是——其主导的“潇南三号干线”实际完成率不到60%,存在严重虚假节点打卡、施工空转、验收报告造假等情况。
纪委立即将情况反馈至省委组织部。
组织部一查之下,发现肖志伟的画像分数在全省同级别中排名第六,机制系统曾给出“高协同力、优执行力”的正面标签。
系统出错了吗?
系统没有出错——它只是被“输入了错误的数据”。
……
省委组织部长许宏志亲自找到李一凡。
“这个问题,必须公开回应。”
“不能让干部误以为,谁会玩机制,谁就能升官。”
“这不是数据崩了,是系统背后的人在玩花样。”
李一凡沉思片刻:
“我同意公开通报。”
“但不只通报结果。”
“还要公布——肖志伟的责任链完整图。”
“我们要让所有干部看到,分数不是靠演出来的,是靠每一步做出来的。”
“干部画像,从今天起,不再是只看‘上分’,而是倒查‘每一分’是怎么来的。”
……
潇湘省干部画像平台首次同步上线“可视化责任链图谱”。
肖志伟的行为记录清晰展现在系统用户界面:
- 2025年1月,主导潇南三号干线节点提前启动,实际审批未完成;
- 2025年2月,通过政务协同系统上传假施工照片,获得协同率加分;
- 2025年3月,项目推进评估表为模板粘贴,得分“高度可靠”;
- 2025年4月,项目停摆,但系统继续显示“任务持续推进中”……
系统评语首次显示“数据与事实存在高度偏差,推荐组织部暂停一切提拔通道,展开全面审查”。
这一刻,机制从“评分系统”真正升级为“判断系统”。
……
与此同时,星城市也启动了全市中层以上干部“行为校验机制”。
赵斌主持会议时直言不讳:
“机制不是奖励工具,而是考验制度底线的筛子。”
“我们星城不做全省分数第一,我们要做——最真实的城市。”
平台系统更新公告也在当天上线:
> “机制评分将不再公开排名,取而代之的是:真实度指数、责任链完整度。”
> “机制不是激励系统,而是行为验证系统。”
> “所有机制标签,仅为组织评价提供参考,不具备自动提拔功能。”
……
这套调整,瞬间在干部群体中引发巨大震动。
有人在暗中叫好:“终于不用卷打卡和节点了。”
也有人冷笑:“李一凡这是嫌干部还不够焦虑?”
但不论怎么看,一个事实正在全省干部脑中清晰起来:
**机制,不再是上分游戏,而是审判记录。**
你不是在“争得高”,你是在“保得住”。
……
深夜。
省委常委办公区,灯未熄。
赵建国接过许宏志送来的完整责任链图册,轻声道:
“他们以为,李一凡是在用机制掌握人事。”
“其实他是在用机制——消解人事的黑箱。”
“下一步,就是组织系统必须与机制逻辑——共建、共担、共信。”
许宏志点头。
“我会安排组织部,正式将‘机制责任链’纳入干部任用参考标准。”
“所有副厅级以上提拔,需附带机制履职轨迹说明。”
赵建国望向窗外,淡然说道:
“你看,这才是制度。”
“它不是控制干部的工具。”
“它是……让干部不敢再装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