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山位于建安学府主体建筑旁一公里处的山头。
求索山本没有名字,是柯兴取自屈原的《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山上此时多了许多建筑,难而除了山脚处的几栋建筑修得整齐高大之外,山上的房子只能算是遮风挡雨的地方。
求索山不算高,但很大,靠近建安学府是一片缓坡,缓坡每隔数十米便有一处房屋,其中偶尔飘出黑烟,山的背后,是一片悬崖,崖下是条小溪,湍急的溪水在此得到缓解,便成了一处水塘。
除非不得已,山上的树木到是很少破坏,从山脚处往上四通八达的道路,迷宫似的。
迷宫的起点就是山脚的求索堂,求索堂前立着一块石碑,上面拓有求索堂规则明细,明细右则便刻着“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
没错,求索山就是柯兴给学子们准备的实验室。
求学堂规定:学子可以无偿使用学府提供的实验器材,学子们发明或改造的任何器物,都可以自由买卖,原则上学府收取学子们发明的任何东西,但需根据实际作用折价。
学院将收取一层的费用做为免费使用学院器材的资费,当然,这些资费只用作新器材的添置与管理人员的薪筹。
如若在使用过程中,对学府造成特别损失的,折价提高收取资费。
求学堂内还有若干任务可以接取,如若完成,还有不错的报酬,当然,起初的几个任务也是柯兴放进去的,比如:
发明一款能用羊毛纺线的机器!
提高现有纺织机的纺织效率!
提升现有铁器的强度!
旱灾时,灌溉几乎都是用人肩挑手扛,发明一款灌溉用的机器!
发明一种能加快书本印刷的设备!
......
初时,众学子都认为这些都是异想天开,不可完成的任务,难而,柯兴将几个任务根据后世的经验,做了大胆的假设之后,头脑灵敏的学子看到了实现的可能。
这些不是柯兴不想做,按后世的一句话是:奈何自己没文化,一句卧槽走天下。
柯兴表示很伤心,于是关起门来疗伤。
书房内,已有数本厚厚的草稿,这些都是柯兴编写的格物学书籍,程度在现在高中的水准,都是通过实验来归纳说明某套理论,或是通过古今的对比来论证某些观念。
整套书里,柯兴不空谈,所有东西都是实实在在,能得到实验支撑的。如此,才能通过实验的趣味性,让更多的人认识格物,爱上格物。
爱上格物,让其思想得到解放,不再固执己见,才能更容易吸收新的知识,而更深的知识,不见于书本,却是柯兴以师徒之名,手把手的教授。
好处便是那些在此时看来,离经叛道的理论,尽量不留下任何证据。
当农工商三道被柯兴的新思想侵蚀,充满新思想的吏员,村正把持各县时,那时,柯兴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就有实现的土壤。
不错,柯兴的目的,一直都很时确,鸡窝里的凤凰很显眼,那就让鸡都变成凤凰。
推行改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就让下面的人成为改革的即订者。
历朝历代,改革的阻碍从来都不是决策者的身处的位置,而是执行者的执行能力和执行力度,决策者的位置往往只需当权者的一句赏识便能一步登天。
儒家只所以能把持朝政,就是把持了读书的机会,他们代表着统治阶级,而如果让社会产生更多的利益群体,让蛋糕做大,让分蛋糕的阶级增多,那规则便会重塑。
四分五裂的中原大地,给了阴谋者施展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柯兴布局的机会。外敌可以帮着柯兴分散有心人的注目。
对于阴谋者而言,在大局面前,些许的利益,边缘的人物,都是可以割舍,柯兴尤如蜘蛛般全心全意织着那张捕食的大网。
写写画画之下,大体的框架已然成形,然而框架之上还留有许许多多的空洞,那些便是执行者的位置,柯兴伸了个懒腰,将纸张收起,小心折叠好,放入衣袖之中。
就西秦,东周,南赵而言,柯兴虽说有很多弄不明白的地方,比如,两位陛下为何对他另眼相看?比如,四国的老狐狸们都是在布局什么,走到了哪一步?
可柯兴明白,任何的布局都不及他这种釜底抽薪的办法。只是别的大栳布局,要的只是权力,而他的布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地震!
只是这种方法耗时颇多。
“世间难得双全法。”
柯兴叹了口气,准备迎接新一轮的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