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君收到的这个口信,背后的情况可谓是相当复杂。
上一次的胜利,使得楚国占据了新郑周边的不少领土,另外还收回了已经沦陷多年的郢都。这是几十年来秦楚战争中楚国难得的大胜利。
如果要问这场战争对楚国内部的影响,那收获最大的便是楚王负刍。
郢都附近的土地一向是熊氏直属的土地,楚王失去这一片封邑,对于王族是极大的削弱。而现在,不仅土地回到了手里,负刍本人更是因为收回了故都而威望大增。
以前屈景昭三家的人经常背后议论他弑杀兄弟自立的黑料,现在慢慢的竟然没人再提了。
不过直到秦楚两国完成了土地交接的仪式,负刍的悬着的心才真正落下来,毕竟有张仪只割六里的前车之鉴在,他也不确定秦国会不会耍什么花招。好在眼下的秦王并非是秦惠文王,承诺了要还郢地,还真的还了。
郢都刚刚回归,负刍就迫不及待的带着文武百官来了一趟,昔日的楚国王宫一部分被改造成了秦国的官属,另一部分则荒废掉了,屋檐上结满了燕子的窝。
他去了一趟楚国历代先君的墓地,这里早被白起司马错等秦将付之一矩,只剩下了几个山包包,此情此景,让负刍不由得伤感。
“大王,”屈问天来进言,“我等今日还于旧都,当举行仪式,告慰祖宗神灵。”
“善,”负刍答应道,“就有劳爱卿去准备了。”
“是,”屈问天领命去了,经过了几天的安排,郊祭的典礼准备好了。
“吉日兮辰良,
穆将愉兮上皇;
抚长剑兮玉珥,
璆锵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瑱,
盍将把兮琼芳;”
在九歌的伴奏下,负刍带领着宗族子弟以及文武官员,在被焚毁的先祖陵墓前进行了简单的祭祀,随后回到楚国的旧王宫暂住。
“大王,”在安顿好之后,新上任的郢地郡守来找负刍。
“爱卿何事?”负刍问道。
“大王,郢地虽然是我楚国的故都,但是久陷于秦国,宫殿年久失修,民心动荡,再加上此地一马平川,又有河流环绕,易攻难守,倘若秦国再次出兵,此地可谓是首当其冲,非常危险。”
“为了大王的安全考虑,臣建议您,还是暂时回寿春居住吧。”郡守对负刍说。
“有道理,”负刍点点头,他观察了一下这个郡守。
“你叫什么?”负刍问道。
“回大王,下臣名为宋义。”郡守回答。
“宋义,”负刍重复了一下,帮助记忆,“宋卿曾任过何职?”他问道。
“县吏,县丞,县尉,郡曹,一路的官职都担任过,”宋义回答。
“好,”负刍回答,“宋卿,孤欲以你为客卿,你意下如何?”
“臣蒙大王厚爱,宋义诚惶诚恐。”宋义赶快跪下。
“不必多礼,”负刍说,“就这么定了,你和我一起回寿春吧。”
负刍提拔宋义当然是有自己的考虑,眼下朝中的官吏大半都是贵族子弟,一举一动都是以宗族的利益为先,一心效忠于他的寥寥无几。
而负刍本人的熊氏宗族,拜楚国良好的问责机制,以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即位传统所赐,相互残杀,十分凋敝,这使得他能够倚仗的只有没什么背景的士人,而宋义正好是个不错的人选。宋义也是个很能抓住机会的人,他很快就得到了负刍的信任。
“宋卿,”这天,负刍叫来了宋义。
“大王,”宋义行礼。
“免了,”负刍说,“宋卿,前次秦楚大战,项氏居功甚伟,应当赏赐封邑,然项城周围的封地已经为其他氏族瓜分,孤欲以郢地周边的土地封项氏,爱卿以为如何?”
“大王,”宋义回答,“郢周围的土地皆是熊氏宗族所有,这是您的根基所在,倘若您将这一片地分封出去,等于是削弱自己的势力。依臣之见,不如以新郑之地封项氏,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新郑有铁矿,能产铁器,利润颇丰。”负刍说。“孤到也不是贪这些利,只是把这么一块好地给了项氏,万一项氏乘机坐大怎么办?孤要应对三家已经很辛苦了,可不要再来个第四家啊。”
“大王,”宋义说,“有功不赏,士卒又如何效死呢?如果您担心项氏的权威,不如封项氏之长子伯于此地。一来,赏赐了项氏的功劳,二来正好拆分了他们的宗族,削弱了项氏的实力,大王觉得如何?”
“善”负刍答应了,“就依爱卿之见,封项氏长子伯于新郑之地,以后以郑为氏。”
项燕这边,自得了昌平君送来的楚国内部间人名单之后,便派人暗中四处核查。
“方向错啦,”这天,项燕正在路边的小摊上吃菱角汤,忽然听到隔壁桌有人说话。
“怎么错了啊?”同桌的客人问那人。
“不瞒你说,我最近,在若敖氏家里混口饭吃,”那人告诉同桌。
“若敖氏?他们早就衰落了吧?”同桌说道。
“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儿大呦,”那人说,“这两天,楚国的人总是来调查,说是要看看谁里通秦国,但我看,他们的方向都错了,怎么查也没有用。”
“啊?”同桌不解的问,“兄弟,是怎么个错法啊?”
“一个宗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是族长不点头,谁敢干里通秦国的勾当,”那人说,“要我说,根本不需要挨家挨户的去问,有谁会傻到自己承认自己是间人的,直接把族长拘起来,再放出话去,谁干了坏事自己来自首,不然就让族长承担责任,反正他肯定不无辜。”
“有人会傻到去自首吗?”同桌的人摇摇头,对于那人的话不以为然。
“怎么可能不去,”那人说,“要是畏畏缩缩的让族长吃了苦头,以后全族都会把他当敌人,而那楚王不一定就会把这些间人怎么样,有什么好怕的。”
“这位先生,”项燕主动过来搭话,“先生刚才所言,某句句听的真切,不知先生尊姓大名?”
“您是哪位?”那人打量着项燕。
“乃公是楚人项氏燕,唐突打扰了先生,万分抱歉。”项燕回答。
“哦,是项将军,”那一桌的两个客人一同起来行礼,“若非将军神勇,则我楚国社稷已然亡覆,将军是我楚国的大恩人啊。”
“二位先生不必多礼,”项燕一手一个扶起他二人,“我项氏世代为楚将,大敌当前,为国效力,理所应当。”
“是,将军大义。”二人行礼。
“二位先生多礼了,”项燕说,“不知二位尊姓大名啊?”
二人相互交换了眼色,其中一人没有说话,刚才说自己就食于若敖氏的那位则开口做了介绍。
“在下姓范名增,”那人说,“这一位则姓孙,名为守。”
“哦,孙姓?”项燕并没听说过这二人,看来应该是民间高手,不过这位孙守的姓氏倒是引起了他的兴趣。
“我听说,兵圣孙武的后人现在在楚国居住,”项燕问道,“先生莫非是孙武的后人。”
“勉强算是,”孙守回答,“不过是同宗远亲,不是嫡系。”
“啊,原来是孙武子之后,”项燕说,“请受项燕一拜。”
“将军,您折煞小人了。”孙守回答,“老话说,富不过三代,这才华更是不能传世的东西,我虽然确实是孙家的后人,但是很惭愧,这老祖宗的本事早就丢光了,现在除了种地,啥也不会。”
项燕一听,表面上虽然依旧十分恭敬,但是内心里其实十分失望,他本来想要请孙守来当幕僚的,没想到他继承的只有孙这个姓氏。
“那,不知嫡系的传人,可有联系?”项燕问道。
“几十年不走动了,早就断了。”孙守说,“兵家传道是更多的是传徒弟,而不是传子,即使您找到了孙武子的嫡系一脉,也很难说是不是还懂兵家。”
“哦,”项燕听后,心里更是凉了一大截。
“将军,您要是想要人才,可以带他走,”孙守指了指范增,“他鬼点子可多了。”
项燕看了看范增,其貌不扬,其名更不显,虽然有刚才的精彩发言,但心中还是有些顾虑。
“范先生,我可以问问您,为什么您觉得楚王不会处罚这些间人呢?”项燕试探性的问道。
“首先,这些人是秦国派的,处罚了他们等于是公开和秦国翻脸,当下的楚王不会这么做。”范增说,“其次,楚国的公族势力很强,贸然去处罚这些贵族,万一这些人联合起来,恐怕楚王要重蹈悼王和吴起的覆辙,干嘛要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可是,和秦国对抗同样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楚王却顶住了压力没有投降,”项燕反驳道,“这难道不能说明楚王很有魄力吗?”
“魄力?”范增笑着摇摇头,“项将军若是不相信我的话,可以把已经查实的间人列一个名单上交给楚王,看看他是什么反应。”
“等等吧,”项燕说,“等我全部查清,再上呈于楚王。”
“查不完的,”范增说,“有多少人算多少人,直接给楚王就可以啦,反正他肯定不会处罚的。”
项燕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行了礼,请范增跟随在左右,范增也没有拒绝,而是禀报了自己就食的若敖家主,然后跟着项燕走了。
刚开始的时候,项燕并没有和范增交底,告诉他自己并非是在广撒网,而是在按图索骥。项燕私下里让亲信继续核对名册,在这期间他收到了昌平君的消息,秦国决定继续攻打楚国。这倒是没有让他太吃惊。
在核对完名册之后,项燕把名册,连带着秦要攻楚的消息,一并上呈给了楚王。
负刍听说之后大惊,连忙把宋义叫来商量。
“爱卿,这是秦国间人的名册,”负刍告诉宋义,“爱卿以为如何?”
“大王,”宋义回答,“此物难以核对真伪,况且公族势力强大,若贸然行动,恐怕反而威胁自身,请大王三思啊。”
“唉,”负刍无奈的摇摇头,宋义说的他怎么可能不知,他想要的是建设性意见,但是宋义并没有。只能先默默的把名册收起来,留待后用。
“爱卿,那秦国将要攻打楚国,该当如何?”负刍又问道。
“不可降,只能战。”宋义说,“具体的战争之事大王可与众臣商议,但切记,绝不可降秦。”
“可是,这次可是倾国之师。”负刍皱着眉头,“孤那点家底,能行吗?”
“大王,”宋义没有回答,反而向楚王提了另外的问题,“大王是如何得知这些消息的?”
“项燕和我弟弟有联系,”负刍说,“是我弟弟告诉我们的。”
“大王的兄弟?”宋义出生于底层,对于楚国的宗室并不了解。
“哦,是这样的,”负刍给他解释,“我父王在秦国为质的时候育有两子,这二人虽然是我的兄弟,但一直在秦国生活,在这次战争之前几乎没有联系。”
宋义听了负刍的话,原地转了几圈。
“怎么了,爱卿?”负刍问道。
“大王,”宋义回答,“您不是一直担心熊氏宗族的实力不够吗?您这位兄弟,在危难时刻愿意施以援手,说明他还是心存楚国社稷的。而且此人久居秦国,天然的会受到楚国其他贵族的排挤,对您的王位构不成威胁,何不迎回此人,以为令尹,以壮宗室之威?”
听了宋义的话,这回轮到负刍沉默了。
“将军,”项燕很快得到了楚王的反馈。
“大王怎么说?”项燕问道。
“大王希望您能够给熊氏的兄弟传话,说大王很思念自己的兄弟,希望他能够回到楚国为令尹。”传信的人回答。
“没了?”项燕不解,“那,大王要如何处置那些间人啊?”他问来报信的那人。
“大王没有说,”那人回答。
“当真?”项燕确认了一遍,传信的人点点头。
“我知道了,你辛苦了,你去回报大王,消息我一定送到。”项燕说。
传信的人走了之后,项燕立刻叫来范增。
“果然如先生所料啊,”项燕说,“楚王,果然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将军不必失望,这也是形势所迫。”范增回答。
“什么形势所迫,窝囊,”项燕摇摇头,“我算是看出来了,这熊负刍,属于是顺风就得意洋洋,碰了钉子就低头的主。”
“将军,隔墙有耳,莫要直呼楚王的名讳。”范增说。
“哼,”项燕不满的说,“我看这楚王,狠辣有余,能力实在不足,楚国早晚亡在他手里。”
“将军,”范增坐到了项燕的身边,“那依将军之见,谁人能力足够啊?”
“太子如何?”项燕小声说,“我见那孩子十分聪慧,比他爹机灵多了。”
“太子尚年幼,未来不可测,”范增说道,“何况大敌当前,若无长君,太过危险,恐怕会重蹈赵孝成王的覆辙啊。”
“那,昌平君如何?”项燕问道,“临危不乱,还能组织起一支反秦的武装,不是比负刍更加硬气?”
“不可,昌平君久事秦国,楚人难以归心。”范增说,“眼下负刍虽然有许多缺点,但是刚赢过一仗,威势正胜,将军若以大局为重,不可行伊尹之事。”
“行吧,”项燕点头,“你先下去。”他对范增说。
“来人,”项燕叫来一个亲信,吩咐道,“你等去楚国送信,就说如此如此。”这人便是昌平君见到的那位携带者项氏纹章的陌生人。
“等等,”亲信要出发的时候,被项燕叫住了。
“将军还有什么吩咐?”亲信问道。
“你记得说......”项燕欲言又止,“算了,没什么,你还是传原话就好。”
“是,”亲信领命去了。